news
新闻中心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天龙大道1333号9栋4单元
服务热线: 028-83395555
徐先生:17308079805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示栏目 > 公示栏目
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更新时间:2019-06-24 16:42:00 字号:T|T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送审稿)项目名称: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延续) 建设单位(盖章):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 编制日...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送审稿)
 
 
 
 
 
 
 
项目名称:   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延续)     
建设单位盖章         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二〇一九年六月
国家环境保护部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址——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目  录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 28
环境质量状况 31
评价适用标准 36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39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55
环境影响分析 56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65
结论与建议 73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延续)
建设单位 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布桑 联系人 卢林虎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13648906964 传真 - 邮政编码 850000
建设地点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
立项审批
部门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批准文号 T54120090302026968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
及代码
M747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
详查面积
(平方公里)
14.90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总投资
(万元)
1329.92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25.5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1.92%
评价经费
(万元)
  预期投产
日期
--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
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探矿权人为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该单位执有西藏国土资源厅颁发的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证号:T54120090302026968,勘查项目名称为“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项目所在区块位置及图幅号:H46E014008、H46E013008、H46E013009、H46E014009,探矿权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圈闭而成,面积14.90km2。勘查有效期限:2019年4月22日至2022年4月22日。
为进一步查明该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对矿区深部矿体进行系统的控制,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委托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承担矿区详查工作。在充分收集区内地质、物探、化探、矿产等资料基础上,采用地质、物探及槽探、钻探、坑探等综合方法手段,对矿区开展详查评价;通过相关工作,查明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圈定矿区物探异常,为深部探矿工程提供布置依据,开展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探求资源量,为进一步安排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工作提供依据。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年修订版)中的“109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含勘探活动和油气资源勘探)”,除海洋油气勘探工程外的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委托我单位进行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见附件),我单位接受委托后,立即开展了详细的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分析项目的环境现状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依照相关技术导则要求编制完成了《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环境影响报告表》,现呈请审批。
二、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
2、详查地点
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
3、工作性质
详查
4、工程投资
整个详查期间工程总投资1329.92万元,全部自筹;环保总投资25.5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1.92%。
5、勘查地点及范围
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探矿权属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所有,探矿权证号为T54120090302026968,探矿权有效期2019年4月22日至2022年4月22日。勘查区位于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地理坐标:东经91°58′00″~92°02′00″;北纬29°49′00″~29°51′00″,详查面积14.90km2。探矿权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 那不定铅矿探矿权拐点坐标表
拐点
及编号
坐标 备注
东经 北纬 面积14.90km2
1 91°58′00″ 29°50′00″
2 91°58′00″ 29°51′00″
3 92°02′00″ 29°51′00″
4 92°02′00″ 29°49′00″
5 92°01′00″ 29°49′00″
6 92°01′00″ 29°50′00″
 
6、勘查目的及任务
在充分收集详查区地质、物探、化探、矿产等资料的基础上,以以往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在结合野外踏勘成果和对以往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前期工作已发现的Ⅰ、Ⅱ、Ⅲ、Ⅳ、V号矿(化)体分布范围,地表采用1/10000激电中梯测量、1/2000地质填图及槽探工程对矿(化)体露头进行圈定和系统控制。通过激电中梯剖面测深对矿体深部延伸情况进行了解,布设坑探、钻探工程及系统的取样工作,基本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及主要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通过1/10000水工环地质调查等工作,基本查明勘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估算332+333级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对其工业价值进行评价。
7、勘查实物工作量
根据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编写的《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实施方案》可知,本次详查的实物工作量由以下组成:
(1)地形测量
勘查区现有平面座标系统采用西安80坐标系,3°分带,中央子午线经度93°,带号为31;高程系统采用1956国家黄海高程基准。该系统已不符合自然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规定,规定要求一律提交国家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本次详查工作将开展1/2000地形测量,进行改算。
本次1/2000地形测量将覆盖矿体分布地段和重要地质界线,以及槽探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布设地段。
依据上述布置原则,本次1/2000地形测量布设于勘查区东部,其范围包括了I、II、III、IV、V号矿体出露范围及探矿工程布设范围,测量面积2.14km2。1/2000地形测量范围拐点坐标见下:
表1-2 勘查区1/2000地形测量范围拐点坐标
序号 X Y
1 3303000 404534
2 3303000 406098
3 3301413 406098
4 3301413 405019
5 3302116 405022
6 3302122 404534
 
(2)地质填图
按照《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4-2002)中对铅锌矿详查阶段地质填图比例尺的要求,本次详查工作设计开展1/2000地质填图工作。1/2000地质填图的工作目的是详细查明勘查区地层、构造及矿(化)体的基本特征,划分填图单元,统一技术要求,为槽探、钻探、坑探工程布设提供依据,同时针对各矿化段共测制地质剖面1条,比例尺采用1:500。
本次1/2000地质填图(正测)布设在I、II、III、IV、V号矿体露头出露范围及重要的成矿地段,地质填图面积2.14km2,布设范围拐点坐标如下:
表1-3  勘查区1/2000地质填图范围拐点坐标
序号 X Y
1 3303000 404534
2 3303000 406098
3 3301413 406098
4 3301413 405019
5 3302116 405022
6 3302122 404534
 
(3)激电中梯测量
本次激电中梯测量的主要目的利用电子和离子和导体之间的电化学效应探寻勘查区地球物理特征,对矿(化)体进行定位,查明矿(化)体走向及倾向在深部变化情况,为深部探矿工程布设提供依据。
本次激电中梯测量布设于勘查区东部及东南部,与1/2000地质填图范围一致,测量面积2.14km2。本次激电中梯测量比例尺为1:10000,测网密度为100×40m,其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如下:
表1-4  勘查区1/10000物探测量范围拐点坐标
序号 X Y
1 3303000 404534
2 3303000 406098
3 3301413 406098
4 3301413 405019
5 3302116 405022
6 3302122 404534
 
(4)槽探工程
本次探槽工程针对勘查区在地质填图的过程中发现的矿体地表露头,重要地质界线,采用槽探工程予以追索、控制、揭露,查明矿体地表产出的特征、规模及变化,圈定矿(化)体范围,为深部勘查工程施工提供依据。
探槽布置应遵循“由已知到未知,先稀疏后加密”的原则。探槽应布置在勘查线上,尽量保持上下对应,构成完整的剖面系统。探槽布置方向原则上应垂直岩(矿)层的走向布置或施工,在矿体变化复杂地段,可适当布置沿脉探槽。
探槽工程间距和实地定位应根据现场踏勘确定,原则上从矿化中心向两侧布置,大致按40m的间距布置。探槽长度应能揭穿整个矿体或矿化带及其顶底板围岩为准。要求尽可能布置在掩盖浅、施工易、能尽快达到地质目的地段,从而尽******可能提高探槽工作量的有效使用率。
开口宽度根据推测施工深度确定,一般不超过3.0m、底宽不低于0.8m,断面为倒梯形、底壁平整、深入基岩0.3~0.5m。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酌情加深。
本次详查设计槽探工程量为660m3。各探槽布设位置坐标如下:
表1-5  设计槽探工程施工位置及工作量
工程编号 X Y 设计工作量(m3) 备注
TC0-1 3302526 405027 23  
TC0-2 3302601 405080 64  
TC1-1 3302580 405015 16  
TC1-2 3302598 405029 42  
TC2-1 3302606 405132 47  
TC3-1 3302514 404921 18  
TC3-2 3302599 404980 28  
TC3-3 3302495 404907 14  
TC4-1 3302605 405180 50  
TC5-1 3302499 404862 31  
TC5-2 3302601 404934 28  
TC6-1 3302606 405228 47  
TC7-1 3302507 404818 33  
TC9-1 3302518 404777 25  
TC11-1 3302531 404738 15  
TC13-1 3302545 404698 30  
TC20-1 3301740 405821 31  
TC23-1 3301778 405750 30  
TC24-1 3301701 405891 31  
TC27-1 3301814 405678 30  
TC28-1 3301678 405969 27  
 
(5)钻探工程
本次钻探工程的布设必须在地表槽探工作的基础上和物探工作的指导下进行,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的原则。本次钻探工程目的是控制矿化体在深部的赋存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和有用组分的变化,为进一步勘查、矿体储量估算及坑探工程掘进和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根据《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及《岩芯钻探规程》,本次钻探施工有关技术要求如下:
1)钻进方法:开孔用合金或PDC钻头钻进,浓泥浆、泥球护壁护孔。正常施时用普通单管或单(双)动双管人造孕镶金刚石钻进。******PHP低固相泥浆或泡沫泥浆作冲洗液,遇严重漏失地层采用惰性材料加冻胶泥浆护壁防漏。取芯方法为绳索取芯。
2)矿体矿层及其顶底板穿矿口径不得小于φ75mm。
3)建立压力平衡、增强泥浆造壁性能、堵塞漏失通道是防治复杂地层失稳。进行堵漏时应注意:A、PAM应配制成水解度为30%、浓度为1%的溶液,加入泥浆中逐渐少量多次加入。B、使用惰性材料应根据漏失通道的大小,而选用大小不同的惰性材料配合使用。灌注方法视孔的深浅、漏失的程度或循环堵漏、孔口灌送,或灌注器输送堵漏。C、使用冻胶泥浆堵漏,若无水玻璃可用CaCL代替。配制时,应在基浆里逐步加入水泥和石灰,充分搅拌。开泵送浆时从孔口到入锯末,在水龙头处徐徐加入水玻璃。
各机台应配有专职泥浆管理人员和必须的如粘度、密度、失水量等参数测试仪器。严格按照《岩心钻孔规程》要求,及时对泥浆参数进行测试和性能调整及维护工作。机台使用自然沉降法时要求循环槽断面尺寸为宽>300mm,高>200mm。长度视孔深而定,一般在12—20m,坡度为1/100。
根据项目总体目标任务要求,本次工作设计钻探工作量1715m,钻探工作主要采用直孔钻进,矿体倾角较大处采用斜孔钻进。先施工ZK003、ZK101、ZK102、ZK201、ZK302、ZK501、ZK701、ZK901共8个钻孔对II、III、V号矿体进行稀疏控制;根据见矿情况再安排******批和第三批钻孔ZK002、ZK103、ZK104、ZK202、ZK301、ZK303、ZK304、ZK502、ZK702、ZK902共10个钻孔;根据见矿情况确定向更深部钻探控制。同时计划1000米机动钻探任务对物探异常进行验证并根据见矿情况作具体安排。
钻探工作安排表如下:
表1-6 那不定铅矿详查钻探工作安排表
钻孔编号 X Y 设计孔深m 施工顺序 预期控制矿体
ZK003 3302627 405098 45 ******批 II号矿体
ZK002 3302670 405128 135 ******批 II号矿体
ZK101 3302599 405029 40 ******批 III号矿体
ZK102 3302622 405045 75 ******批 II号矿体
ZK103 3302638 405057 70 ******批 II号矿体
ZK104 3302655 405068 105 第三批 II号矿体
ZK201 3302633 405151 45 ******批 II号矿体
ZK202 3302650 405162 75 ******批 II号矿体
ZK301 3302569 404958 195 第三批 IV号矿体
ZK302 3302621 404995 40 ******批 II号矿体
ZK303 3302636 405006 70 ******批 II号矿体
ZK304 3302651 405018 100 第三批 II号矿体
ZK501 3302513 404871 50 ******批 V号矿体
ZK502 3302559 404904 215 第三批 V号矿体
ZK701 3302522 404829 70 ******批 V号矿体
ZK702 3302556 404852 235 第三批 V号矿体
ZK901 3302535 404789 55 ******批 V号矿体
ZK902 3302546 404797 95 ******批 V号矿体
计划工作量(米)     1715    
机动工作量(米)     1000    
总工作量     2715    
 
 
(6)坑探工程
本次坑探工程目的是进一步圈定矿体,查明矿体在深部走向与倾向上的矿体延伸情况,******控制矿体长度、延深、控制矿体厚度变化,提高资源储量级别。
坑道断面规格:穿脉2.00×1.80米(高×宽),沿脉2.20×2.00米,坡度3~5‰(视矿体产状而定),坑道规格要标准,断面规整,硐体平直,以满足地质观测研究和采样要求。坍塌及破碎地段应有支护,自流排泄,抽流通风。坑探施工时要编制单项工程施工设计书,方位按设计书要求执行。
穿脉坑道穿过矿层2米即停止掘进,并及时清洗帮顶以供地质素描。
本次详查工作设计沿脉坑道3条,穿脉9条,沿脉坑道610m,穿脉575m。施工顺序则优先施工***有把握的见矿部位,在见矿后再施工穿脉坑道。各坑道施工顺序为:先施工PD3号坑道,再施工PD4号坑道,***后施工PD5号坑道。
各坑道口坐标见下表:
表1-7  坑探工程坑口坐标一览表
平硐号 X Y H 长度(m)
PD3 3302442 404989 5100m 330
PD4 3302406 405079 5060m 390
PD5 3302576 405311 4970m 480
 
(7)样品采集
本次样品采集包括基本分析样、光谱样、矿石化学样、组合分析样、物相分析样、岩矿分析样、小体重样等。
各类样品主要在探矿工程中、围岩、矿体中采集,对不同的矿石类型、矿石品级及矿体顶底板围岩应分别布置样品。
1)、采样目的
通过矿样的化学分析,确定岩矿石的含矿性以及有益、有害元素的种类,含量确定矿石质量,矿体与夹石、围岩的边界。计算金及伴生有用元素的储量,研究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变化规律。
2)、采样原则
化学样品的采取原则,一般沿矿体厚度方向即物质成分变化的******方向采取。按不同矿体、不同矿石类型和品级,分段采取。矿体与夹石、围岩界线不清时则需连续采取,确定边界。是矿体采用连续样品,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客观反映实际,避免人为富化或贫化。
3)、采样方法及分析项目
①基本分析样:在地表露头采样时,采用拣块法采样;槽探、坑探工程中采用刻槽法取样,样槽断面规格为10cm×3cm;氧化矿石中品位变化较大者采用15cm×5cm断面规格,穿脉坑道一般要在一壁腰线连续取样,矿化不均匀时在两壁取样。沿脉坑道在掌子面或顶板取样,样品间距视矿化均匀程度而定,一般为5m~10m。岩矿芯取样沿其长轴方向劈取一半作为样品,使用金刚石刀具分取。对不同回次的岩矿芯直径或采取率相差较大者需分别取样。
本次基本分析样品分析项目包括:Cu、Pb、Zn、Au、Ag、Mo。当其他有用组分达到工业要求时,也应列入基本分析项目。基本分析样设计采取950件。
②光谱样:从基本分析样副样中抽取。设计光谱全分析样品30件。
③组合分析样:由基本分析样副样组成。分析项目暂定为Te、Tl、Ga、In、Cd、Cu、Ag、Pb。计划采样60件。
④矿石化学全分析样:利用组合分析副样。设计矿石化学全分析样品20件。
⑤物相分析样:基本分析样品中抽取。铅锌物相分析项目包括硫酸盐铅锌、氧化铅锌、结合铅锌、原生硫化铅锌、次生硫化铅锌等分析。设计物相分析样品30件。
⑥岩矿鉴定样:在勘查区岩浆岩区采集样品,要从接触带至岩体中心或由内向外,根据岩相变化系统采取,并应注意岩浆分异和火山岩的特征。对变质岩,要在不同的变质带内采样,并注意标本中应含有划分变质带的标准矿物。注意采集反映构造特征的标本。小标本不能反映岩矿的特殊构造时,可根据需要,采取大型标本,如系定向标本需注明产状和方位。
采集矿石研究标本,根据勘查区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矿物组份、结构和构造、蚀变深浅或变质程度、矿石和围岩的关系等特征进行采集。对于勘查区内矿石类型复杂,矿物组份变化大的矿体,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系统采取,便于研究矿物的变化规律。设计薄片样10件,光片样30件。
⑦小体重样:采用捡块法在槽探、坑探工程中采取,样品规格60-120cm3。设计小体重样90件。
(8)资料综合整理
1)、首先要对样品分析、鉴定、测试结果进行查对,注意成果是否齐全、号码有无错乱、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用以确定是否补采或重采。然后按类别、项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具体特征及相互关系,编制相应的图件和表格,并修饰装订成册。
2)、地质填图工作中,对原始资料开展****自检和互检,并进行30%的抽检,严把质量关,完善整理野外记录和原始图件并及时着墨。对各种地质现象特别是重要地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及时作出小结,做到月有月报,季有季报,年有年度工作报告,按阶段和野外工作实际检查实施方案书的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并及时修正。
3)、各种探矿工程原始编录是了解和掌握矿体变化和勘探进度与效果直接依据,必须及时整理,并根据新资料和新知识,随时加以修正。
4)、根据各种原始资料,编制各种综合性图件,开展矿体成因、成矿模式的综合研究和区域成矿远景的研究。
5)、系统整理区内和区域物化探资料,编制异常图。对各类异常要系统编号并填写异常登记表,开展异常研究、异常评价,丰富工作区和区域成矿理论,为今后找矿方向提供依据。
6)、对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控矿条件、找矿标志、矿体规模、矿石质量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同时注意选冶加工性能及水文、工程地质资料的收集。
7)、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编写年度工作总结。相应结合工作区实际工作程度,有所侧重。要客观地******阐明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及对矿床提出概略评价。报告的编写按照《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33—2002)执行。
详查工作设计实物工作量汇总详见表1-8:
表1-8  本次详查设计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 技术条件 计量单位 工作量 备注
一、地质地形测量        
1:2000地形测量   km2 2.14  
1:2000地质填图   km2 2.14  
二、物探测量        
1:10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 线距100m,点距40m  km2 2.14  
三、钻探        
机械岩心钻探 深度40~235m m 2715(18孔) 机动工作量1000
四、槽探   m3 660 21条
五、坑探 PD3号坑道325m,PD4号坑道380m,PD5号坑道480m m 1185 沿脉坑道610m(3条),穿脉575m(9条)。
六、岩矿试验        
基本分析样   950  
矿石化学全分析样   20  
光谱全分析样   30  
物相分析样   30  
组合分析样   60  
薄片   10  
光片   30  
小体重样   90  
 
8、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
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详见表1-4:
表1-4  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
工程
组成
工程内容 工程规模 依托关系 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主体工程 地质测量 1/2000地形测量2.14km2 新建 植被破坏、扬尘、噪声、废水、弃渣、水土流失、施工废气、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环境风险
1/2000地质填图2.14km2 新建
物探测量 1/10000激电中梯测量2.14km2 新建
山地工程 槽探:660m3,共21条,槽深3m以内,槽底宽度0.8m,槽壁坡度保持75°以上,施工成直线,底壁要平整。槽底要深入新鲜基岩0.3~0.5m。 新建
钻探:2715m,18孔。采用直孔钻进,终孔口径不得小于φ75mm。 新建
坑探:1185m,沿脉坑道3条,穿脉9条;PD3号坑道325m,PD4号坑道380m,PD5号坑道480m。 新建
样品采集 基本分析样950件、光谱全分析样30件、物相分析样30件、组合分析样60件、小体重样90件、薄片10件、光片30件、矿石化学全分析样20件。 /
辅助工程 供水 详查区施工阶段的生活用水取自详查区域的季节性溪沟,灌入水桶后用皮卡车运至生活营区及施工地点。
4#平硐涌水沉淀后用作项目施工用水。
/
供电 自尼玛江热乡接入的输电线路引入项目区供电。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设置配电房一间,面积约为8m2。发电机房一间,面积约为13m2。地面均进行硬化防渗,并铺设防渗膜进行防渗。 依托原有
供暖 采用煤炉供暖,燃料来自向当地牧民购买的干牛粪。
生活营地 矿区在预查阶段设置了一个生活营地,占地面积约244.65m2。本次勘查活动利用原有生活营地。 依托原有
储油间 在4号平硐口附近设置一间储油间,占地面积6m2,燃油采用油桶盛放,储油间地面进行硬化防渗,并铺设防渗膜,四周设置土质围堰。 依托原有
道路 场外 详查区北侧有热日路通过,东侧有尼玛江热乡乡村道路通过。 依托原有
场内 矿区在以往勘查阶段已修建道路约7.4km,路宽6~9m,由矿区东侧经过的尼玛江热乡乡道向西南延伸至矿区,本次项目勘查运输主要利用已建道路进行,因此,本次勘查工作不新建勘查施工道路,仅对原有道路进行维护。 依托原有
环保工程 防渗旱厕 1个,位于生活营地西侧30m,规格2m×2m×1m。 依托原有
垃圾收集池 1处,位于生活营地东侧10m,规格1.5m×1.5m×1m。
钻探泥浆
收集池
18个,分别布置于18个钻探平台,单个规格2 m×2m×1m。 新建
 
9、项目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
详查期主要原辅材料消耗详见表1-5。
表1-5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消耗量 备注
1 柴油 t 6t 市购,用于发电和施工机械,桶装存储于4#平硐生活营地设置的储油间内,储存量为2桶(300L)
2 生产用水 m3 4.0m3/d 4#平硐涌水经沉淀后用于生产用水
生活用水 4.0m3/d 取自详查区季节性溪沟,用水桶运至用水区域
3 kwh / 尼玛江热乡供电线路引入电源供电,柴油发电机发电作为备用电源
 
10、项目详查主要设备
为按期完成本次详查工作,详查期施工主要配备以下设备,详见表1-6: 
表1-6  项目详查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1 笔记本电脑 levono 3
2 数码照相机 索尼 3
3 望远镜 20倍 3
4 GPS卫星定位仪 手持式 10
5 采样工具   3
6 对讲机 健伍 3
7 钻机 300型 4
8 岩芯取样机   4
9 越野车、皮卡车 V8 4
10 柴油发电机   2
 
11、劳动定员
项目劳动定员40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由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多年从事野外矿产详查与勘探的技术骨干承担,技术人员均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详查与勘探工作经验;施工队约30人,采用临时民工。
12详查进度
那不定铅矿勘查有效期限:2019年4月22日至2022年4月22日。详查设计具体勘查进度如下:
2019年5月-2018年6月,收集有关资料,分析、研究矿区内地质、矿产特征,为详查工作开展做好资料准备。
2019年7月,进行详查前期的各项物资准备及前期手续工作。
2019年8~11月,野外各项地质工作、各类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工作。
2019年12月,进行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编写《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报告》。
 
三、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1)区域以往地质工作
本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主要从事了一些区域性地、物、化探扫面工作和地质探勘、矿点检查工作。
1、1969~1970年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对包含本区在内的西藏中部地区进行了1/50万航空磁测。
2、1975~1979年西藏自治区地勘局综合普查大队在本区开展了1/20万拉萨幅区域化探工作,在勘查区及其附近发现明显异常两处,异常组合为铜、金、银、铅、锌,但未进行异常验证工作。
3、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厅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该区开展了1/5万巴洛幅区域地质调查,基本查明本区地质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史等基础地质问题。
4、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广西省地调院在本区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发现该处铜(金)、铅、锌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
5、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本区进行了1/25万拉萨市幅(H46C003001)、泽当镇幅(H46C003002)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工作量:修编填图面积175064km2,遥感解译面积175064m2,解剖窗口面积1480km2,主干踏勘路线3790km2,填图路线2134km,修测剖面375km,地质点793个,各类样品3646件。主要成果:基本建立了测区的构造框架、地层序列、岩浆演化序列、变质变形序列等,总结了该区的成矿规律,划分了找矿靶区,为下一步区调矿产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6、2008年至2010年,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本区开展了1/5万唐家幅(H46E013008)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涉及勘查区西部约6.5km2面积,本次工作主要成果包括:新确定孔布拉-旁阿-扎西岗-帕嘎大型断裂带有六期以上活动特点,且其南北两侧存在差异隆升,新发现与其平行的麦隆冈-阿雅贡巴-拉坊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变形带,根据化石和同位素年龄将洛巴堆组时代修订为早二叠世,******在拉萨地区发现与叶巴火山弧配套的岩浆弧,新识别并填绘出早二叠世、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三个世代的深成侵入岩。
7、2008年至2010年,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该区域开展了1/5万通木给幅(H46E013009)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涉及勘查区东部约6.5km2,共完成1/5万区域地质填图1350km2、遥感解译1350km2、1/1万构造剖面测量58km、1/5千侵入岩剖面测量41.1km、1/2千地层剖面21.7km、1/1千地层剖面33.7km、岩石簿片404块。对该区域区叠世与中晚侏罗世侵入岩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对其产状,规模及形成时代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运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火山构造填图”新方法,对松多雄火山机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恢复了古火山构造面貌,基本阐明了火山活动规律,岩浆演化及火山构造格架。******对主要位于松多岩群的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带、蛇纹岩带及基性杂岩带)的产状、分布规模及岩石组合特征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研。基本查明测区地质构造格架,各构造单元的分布、规模、产状、性质、形成时代及控岩控矿作用。
8、2005年至2009年,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在该区开展了“H46E014009、H46E014010、H46E015009、H46E015010 1/5万矿产远景调查”,涉及勘查区南部约1.9km2,在该区开展了1/5万遥感地质解译、矿产地质填图、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及岩石测量,在找矿靶区内动用少量探槽对矿化体进行了揭露了解。大致查明了区内矿化蚀变分布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初步总结了矿化有利部位、控矿地质因素,建立了找矿标志,圈定磁异常45处,其中乙类异常15处,丙类异常14处,丁类异常16处,圈定、划分找矿远景地区28处,新发现16处矿(化)点。其中金矿(化)点4处,铁矿点1处,铜铅锌矿(化)点8处,钼矿(化)点4处,锑矿(化)点1处。提交3处矿产地。
(2)主要成果
1、通过上述工作,初步对矿区底层、构造、岩浆岩及其矿产进行了研究,为了解本区区域地质背景提供了较为宝贵的资料,也为矿区找矿前景做了初步探讨。
2、大致查明了矿区地质构造、矿化特征、成矿远景;大致了解了矿化带、形态、规模,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3、初步确定了矿床勘查类型,对矿床自然类型进行了划分,初步探讨和总结了矿床成因及找矿规律,建立了找矿标志,明确了主攻矿床类型及主成矿元素,对矿床找矿远景做出了客观评价。
4、提交了各类工作报告及相关图件。
(3)以往地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勘查区为高原高山区,自然条件差,大部分地区未能开展深入的地质找矿工作。
2、勘查区没有开展中大比例尺地质、物化探测量,对隐伏矿体、岩体的分布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对其成矿前景难于做出合理的评价。
3、勘查区内已发现的铅锌矿体,地表和深部均无系统工程揭露和控制,总体勘查工作程度非常低。
4、矿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落后,未对成矿远景区展开研究评价。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1环保手续履行情
那不定铅矿矿点于2007~2008年期间进行了预查工作,于2009~2012年进行了普查工作,2015年转入详查阶段,但相关设计因施工单位问题未进行施工。墨竹工卡县环保局于2017年12月对那不定矿区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了那不定探矿项目存在未批先建的行为,并于2018年6月6日下达了《墨竹工卡县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墨环罚字【2018】01号),并要求企业对矿区进行整改。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于2018年6月7日进行了罚款的缴纳,并对矿区存在问题进行了整改。整改完成后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环评手续的补办,并于2018年11月5日取得了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下达的《关于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藏环审【2018】72号)。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于2018年12月完成了矿山的自主验收工作,拉萨市环保局委托墨竹工卡县环保局进行了固废及噪声的验收工作,并于2019年1月10日取得了墨竹工卡县环保局出具的《关于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项目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报告》(墨环文【2019】2号),并报拉萨市环保局备案。
2、原有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历史勘查主要工作量
根据与业主沟通了解,结合现场踏勘,2007~2008年以及2009~2012年,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委托相关勘查单位对墨竹工卡县那不定矿区进行了勘查工作。
2007~2008年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委托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对矿区开展了预查工作,预查阶段具体完成工作量如下:
表1-7   预查阶段完成工作量
工作手段 单位 完成实物工作量 完成实物总工作量
1/1万地质简测 km2 9 9
1/5千地质剖面测量 km 4.6 4.6
槽探工程 m3 210 210
基本分析样 28 28
光薄片 10 10
内检样品 10 10
 
2007~2008年矿区开展预查工作时设立了一个施工生活营地,占地面积244.65m2,考虑到下阶段勘查活动需要,在预查结束后进行了保留,同时设置的生活垃圾收集池及旱厕也进行了保留。
2009~2012年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委托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对矿区开展了普查工作,普查阶段完成的工作量如下:
表1-8   普查阶段完成工作量
工作手段 单位 设计实物工作量 实际完成实物总工作量
1/1万地质测量 km2 14.90 14.90
1/2千地质剖面测量 km 6.0 4.5
1/1万水文地质测量 km3 14.9 14.9
1/1万地形测量 km3 14.9 14.9
1/2千地形及工程测量 km3 2.0 1.605
槽探工程 m3 500 0
硐探工程 m 571 571(6个)
钻探工程 m 200 697.42(4孔)
基本分析样 300 93
组合分析样 6 6
小体重样 90 90
光片 10 10
水质分析 3 3
 
2009~2012年普查工作进场时在3#、4#平硐口各设置了一个工地生活区,单个占地面积35.52m2,工作结束后未进行拆除,旱厕及生活垃圾收集池也进行了保留。
勘查区在预查及普查阶段共修建了约7.4km矿山简易道路,土石路面,宽约6~9m,矿山道路从东侧的尼玛江热乡乡道起始,向西南侧延伸至项目勘查区。考虑到后期勘查活动的需要,矿山道路进行了保留。本次勘查工作仍利用矿区现有的矿山道路作为进场道路,道路直达本次勘查工作区,因此本次勘查活动不新建矿山道路。
2015年那不定矿区转入详查阶段,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委托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对矿区开展详查工作,但因意见未能达成一致,详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与其解除了劳务合同,后续委托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对矿区进行详查工作,2018年11月完成环保手续的办理工作后,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组织实施了详查阶段的******次工作,完成工作量如下:
表1-9   2018年详查阶段完成工作量
工作手段 单位 设计实物工作量 实际完成实物总工作量
1/1万地质草测 km2 14.90 14.90
1/2千地质地形测量 km 5.0 5.0
1/1万激电中梯测量 km3 5 5
1/1万水工环地质调查 km3 14.9 14.9
槽探工程 m3 3000m3/3条 826 m3/1条
钻探工程 m 3100m/21孔 965m/7孔
基本分析样 500 138
组合分析样 8 4
小体重样 90 16
光片 10 2
薄片 10 2
物相分析样 10 2
岩石力学样 10 2
 
2018年详查施工时生活营地、生活垃圾收集池、旱厕等均依托预查及普查阶段修建并保留的原有设施,施工结束后仍对生活营地、垃圾收集池、旱厕等设施进行了保留。
2018年详查工程未进行矿山道路的修建,各山地工程进场均依托原有的矿山道路。
(2)以往勘查期间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其有效性
那不定矿区在2018年详查施工结束后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了环保自主验收,并向拉萨市局申请了固废及噪声的验收,拉萨市局委托墨竹工卡县环保局对矿区进行了固废及噪声的验收,墨竹工卡县环保局于2019年1月10日下达了《关于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项目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报告》(墨环文【2019】2号)。
根据那不定矿区现场调查情况及相关验收情况,矿区在以往勘查阶段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介绍如下:
表1-10    以往勘查工作采取的环保措施及有效性
   项目
阶段
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审批文件中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说明 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勘查
生态
影响
1、本次勘查利用前期已修建的矿山道路,不得新建探矿道路。严格限定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加强管理,禁止车辆随意下道行驶碾压草皮,禁止随意开辟新线路。加强道路的日常维护,防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次勘查结束后对不再继续使用的施工道路进行平整恢复,使其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 1、根据现场调查,本次详查实施过程中并未新建矿山道路,未开辟新路线,均利用原有道路进场。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限定了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未出现车辆下道碾压草皮的现象。对原有的道路进行了日常维护,考虑到后续阶段的勘查工作,施工道路在详查施工结束后进行了保留。 8、  已落实
2、勘查期间应划定施工红线,严格控制施工及勘探范围,合理进行工程布置,精心组织施工管理。注重原有植被的保护,减少生态破坏,在工程开挖过程中,尽量减少和有效控制对施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2、钻探控制在以工程为中心半径10m占地范围内,槽探活动控制在槽探两侧2m范围内。详查过程中预先剥离表土,施工结束后进行了表土回铺。施工过程中避开了植被覆盖率高的区域,未扩大施工面积。       已落实
3、工程施工前预先剥离表土,并定期进行养护,用于勘查结束后的生态恢复。 3、详查的探槽、钻探工程施工前均对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近在各区域附近进行堆存,并洒水养护,在施工结束后将表土回填于各施工区域便于后期生态恢复。       已落实
4、加强勘查人员的环保教育,对勘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明确环保要求,严禁捕猎******动物。 4、开工前,勘查单位对项目施工人员宣传环保知识,明确环境保护要求。勘查过程中没有出现任意践踏、破坏植被、捕猎******动物等现象。       已落实
5、详查结束后,应及时拆除临时设施,对探槽进行回填,对钻孔进行封孔,平整钻井平台,清除硬化地面,并用剥离的表土进行迹地恢复,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态恢复成效,确保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 5、勘查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对探槽进行了回填,钻孔进行了封孔,探槽及钻孔施工区域进行了迹地清理,并回铺剥离的表土,进行生态恢复。钻探泥浆池进行了回填,考虑到下阶段工作的需要,施工营地、旱厕及生活垃圾收集池未进行拆除,仅对旱厕及生活垃圾收集池进行了清理。       已落实
6、勘查期间,严格按照报告表所规定的的工作量开展勘察工作,不得设置井探、硐探,不得增加钻探、槽探工程量。 6、根据现场调查,本次详查施工过程中槽探、钻探工程施工量均小于设计的工程量,工程实际影响区域较设计相对减少。      已落实
  7、严格落实“以新带老”措施,及时对已封硐的平硐及硐口弃渣场进行迹地清理并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对临时原矿堆场落实遮盖防雨措施,切实解决好前期勘查工作遗留的环境问题。 针对无利用价值的1#、2#、5#、6#平硐硐口平台及弃渣场拟采取的整改措施为: 外运表土对1#、2#、5#、6#平硐弃渣场、硐口平台进行铺盖,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考虑到项目区即将进入秋冬期,气候不适宜植被生长,生态恢复措施将在明年5月份开展。对于仍要保留进行下一步工作的3#、4#平硐在以后阶段平硐工作全部完成后也应进行相应的生态恢复。 基本落实
水污染
影响
1、加强各类废污水的处理,严禁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外排,避免污染周边水体。 1、根据现场调查走访,详查施工阶段各类污水均妥善收集处置,未随意外排。 已落实
2、钻井泥浆废水经防渗泥浆池收集沉淀后循环使用,生活污水经防渗旱厕收集处理后用作周边草地施肥,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旱厕填埋处理。 2、钻探工程施工时在钻井平台设置了泥浆收集池,采用“篷布+塑料膜”防渗,钻探泥浆循环利用,施工结束后对泥浆池进行了回填。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防渗旱厕进行收集处理,定期清运至周边草地施肥,考虑到后续阶段的工作,旱厕在施工结束后未进行填埋,进行了清理工作。
已落实
3、勘查过程中,若有地下涌水产生,应进行监测并采取处理措施,防治污染环境。 3、根据现场调查及实际施工情况,详查钻探施工过程中并未出现钻孔涌水现象。 已落实
大气
影响
1、施工中应选择排气污染物稳定且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使之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加强施工质量和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避免汽、柴油的泄露,******进、排气系统畅通,并使用******燃料,减少废气排放。 1、勘查工作所选用的施工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稳定且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并加强机械养护,******了机械设备运转正常。 已落实
2、道路修建过程中及时压实,防治大风起尘,并定期洒水降尘,注意道路的维护和平整。 2、道路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及时清理,路面进行压实处理,施工过程中注意道路的维护和平整,并定期洒水降尘。 已落实
3、接触扬尘的施工人员须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具,防止扬尘对施工人员健康的危害。 3、对勘查人员发放了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具,并督促其施工时佩戴,******了施工人员健康。 已落实
4、勘查期间要选择尾气排放稳定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4、勘查期间使用的机械设备均为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设备。 已落实
5、探槽、钻井平台开挖的土石方,采取编织网遮盖措施,在取样结束后,应立即对挖方进行回填。 5、探槽、钻井平台开挖的土石方采用密目网进行了遮盖,在取样结束后及时对挖方进行了回填。 已落实
6、车辆在村庄行驶时,限速行驶,粉状材料运输时应采取密闭措施。 6、车辆经过村庄时保持低速行驶,避免了车辆在乡村土路上行驶时产生较大的道路扬尘。施工过程土石方运输在施工区域内部进行,不经过村庄。 已落实
声环境 1、选择低噪设备或是自带消音设施的设备,注意对设备的保养维护,使之保持******工作状态,以减轻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 1、选择了低噪声设备,通过加强对设备的保养维护,使之始终保持在******工作状态。 已落实
2、对高噪声作业人员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带耳塞,头盔等,有效减小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2、对高噪声作业人员发放了耳塞、头盔,并督促其施工时佩戴,******了施工人员健康。 已落实
3、车辆在村庄行驶时,限速行驶,夜间行驶尽量不鸣笛。 3、车辆在村庄行驶时保持低速行驶,夜间无鸣笛现象,行驶车辆为对途经村庄未造成明显噪声影响。 已落实
固废 1、探槽开挖:该部分工程施工产生弃土量约3600m3(松方),在工程施工区域临时堆放,临时堆场地表预先垫上草垫以减少植被破坏,在槽探挖方临时土方堆场四周设置排水沟,排水沟规格为宽0.1m×深0.1m,以减少水土流失;探槽施工结束后,及时将探槽开挖弃土回填,对松散的回填土方压实,防治水土流失;并进行施工区域迹地清理,用预先剥离的表土覆盖探槽区域,以利生态恢复。 1、槽探设计工作量:3000m3/3条,实际工作量:826m3/1条。
探槽施工实际表土剥离量约46m3,施工实际产生挖方量约990m3
通过问询勘查单位得知,探槽开挖前对表土进行了剥离,剥离的表土和临时土方堆放于探槽两侧,并采用密目网对表土和临时土方进行遮盖。施工结束后探槽开挖的土方已全部回填探槽,并覆盖表土进行了生态恢复。
 
已落实
2、钻探工程:本次设计钻探工程3100m,共设21个钻孔,钻井平台土石开挖量约为1209.6m3(松方,下同),回填利用1209.6m3;泥浆池开挖产生的土石方量约为100.8m3,钻探产生的泥浆约16.8m3,泥浆在泥浆池自然风干,施工结束后回填泥浆池;剥离的表土量约为189m3,施工结束后对钻探平台进行清理平整,恢复原有地形地貌,回填土石方,回铺表土,进行生态恢复. 2、钻探设计工作量:3100m/21孔,实际工作量:965m/7孔。
实际钻井平台开挖产生的土石方(松方)约397.6m3,开挖泥浆沉淀池产生土石方28.8m3,另剥离表土(剥离平均厚度约10cm)约63m3,钻探施工实际产生泥浆约5.6m3。 
根据现场调查,钻探结束后,拆除了钻井井架,钻探工程产生的钻孔已全部进行封孔,钻井平台已用预先剥离的表层植被层和土壤进行迹地恢复。钻孔施工时布置的泥浆池已进行了拆除并填土覆盖。
已落实
3、生活垃圾:在施工营地及矿部设置垃圾收集箱定点收集,并安排专人对生活营地及详查区进行清理、收集,定期清运至生活营地设置的生活垃圾收集池暂存、定期清运至尼玛江热乡垃圾收集点。 3、生活营地内设置有垃圾桶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由专人将生活垃圾清理至生活营地已设置的垃圾收集池暂存,定期清运至尼玛江热乡生活垃圾收集点。 已落实
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总结 1、环境影响报告表及审批文件中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总结
本次竣工验收调查于2018年12月2日对勘查区内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勘查期施工提出了生态减缓措施和其它环保处置措施,涉及生态影响、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固废等5个方面,共计22项;项目在勘查期基本按照环评报告、环评报告表批复要求,已经落实环保措施的为21项,基本落实的环保措施为1项。
基本落实的1项环保措施为:
环评报告及批复要求:严格落实“以新带老”措施,及时对已封硐的平硐及硐口弃渣场进行迹地清理并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对临时原矿堆场落实遮盖防雨措施,切实解决好前期勘查工作遗留的环境问题。
企业采取的整改措施为:对临时原矿堆场进行篷布遮盖防雨措施,针对无利用价值的1#、2#、5#、6#平硐硐口平台及弃渣场拟采取的整改措施为: 外运表土对1#、2#、5#、6#平硐弃渣场、硐口平台进行铺盖,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考虑到项目区即将进入秋冬期,气候不适宜植被生长,生态恢复措施将在明年5月份开展。对于仍要保留进行下一步工作的3#、4#平硐在以后阶段平硐工作全部完成后也应进行相应的生态恢复。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那不定矿区在本次详查工作实施过程中基本严格执行了各项环保措施,除以往勘查遗留平硐需待明年开展相应生态恢复措施外,其余21项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较好,能够达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要求。
 
(3)废石危险性鉴别
根据现场调查,详查区在以往勘查过程中设置六个弃渣场堆存总量为8465m3,勘查单位于2018年6月10日对弃渣场堆存的废石进行了取样化验,检测报告见附件。
1)鉴别依据
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GB5085.1-2007)。
2)分析方法
《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荡法》(HJ557-2010)、《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HJ/T299-2007)。
3)废石检测实验结果
依据《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荡法》(HJ557-2010)、《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HJ/T299-2007)检测结果如下:
依据《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荡法》(HJ557-2010)检测结果如下:
表1-11 浸出液分析报告数据(水平振荡法)
检测
内容
危害成份
项目
检测浓度 单位 浸出液中危害成份浓度限值(mg/L) GB8978-1996一级标准(mg/L)
弃渣场废石 PH 7.12 / ≥12.5,或≤2.0 6-9
Cu 0.003 mg/L 100 0.5
Pb 0.002 mg/L 5 1.0
Zn 0.005 mg/L 100 2.0
Cr6+ <0.004 mg/L 5 0.5
Hg <0.00005 mg/L 0.1 0.05
As 0.0016073 mg/L 5 0.5
Cd 0.0011 mg/L 1 0.1
依据《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HJ557-2010)检测结果如下:
表1-12 浸出液分析报告数据(硫酸硝酸法)
检测
内容
危害成份
项目
检测浓度 单位 浸出液中危害成份浓度限值(mg/L) GB8978-1996一级标准(mg/L)
弃渣场废石 Cu 0.012 mg/L 100 0.5
Pb 0.028 mg/L 5 1.0
Zn 0.045 mg/L 100 2.0
Cr6+ <0.004 mg/L 5 0.5
Hg <0.00005 mg/L 0.1 0.05
As 0.0017962 mg/L 5 0.5
Cd 0.0015 mg/L 1 0.1
4)鉴别结论
根据表1-11、1-12检测结果可知:
①废石浸出液试验样品的pH值为7.12,不在pH≥12.5或pH≤2.0范围内,因此平硐弃渣不是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
②废石浸出毒性试验样品浸出液中危害成份实测浓度均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3-2007)中规定的浸出液******允许浓度,因此本项目采掘废石不是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
根据危险废物的鉴别系列标准(GB5085.1-2007)及(GB5085.3-2007),平硐弃渣场废石不属于危险废物,为一般固体废物。
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按照固体废物相关浸出毒性浸出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一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且pH在6~9范围之内,可以判断废石属于第I类一般固体废物。
综上所述,本项目废石不属于危险废物,属于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4)平硐涌水检测
本项目4#平硐在雨季有涌水产生,产生量较小,约为5.3m3/d,平硐涌水作为本次详查钻探施工用水(4m3/d),剩余部分用于场区洒水降尘。
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委托西藏博源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对平硐涌水进行了检测,以分析平硐涌水对环境的影响,检测报告见附件。
具体检测结果如下:
表1-13 平硐涌水检测数据报告清单
检测内容 分析项目 浓度 单位 GB8978-1996
一级标准 mg/L
GB/T14848-2017  
III类水质标准mg/L
平硐涌水 PH(无量纲) 7.80 / 6~9 6.5~8.5
氨氮 1.242 mg/L ≤15 ≤0.5
化学需氧量 4L mg/L ≤100 /
五日生化需氧量 0.6 mg/L ≤20 /
总磷 0.02 mg/L ≤0.5 /
0.001 mg/L ≤0.5 ≤1.0
0.293 mg/L ≤2.0 ≤1.0
氟化物 0.09 mg/L ≤10 ≤1.0
0.0004L mg/L / ≤0.01
0.00004L mg/L ≤0.05 ≤0.001
0.0003L mg/L ≤0.5 ≤0.01
0.0005 mg/L ≤0.1 ≤0.005
六价铬 0.007 mg/L ≤0.5 ≤0.05
0.002 mg/L ≤1.0 ≤0.01
0.039 mg/L / ≤0.3
0.036 mg/L ≤2.0 ≤0.1
石油类 0.26 mg/L ≤5.0 /
 
根据表1-13统计结果表明,监测因子中各项监测因子监测值均小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878-1996)一级标准,相较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仅氨氮超标,分析原因为平硐涌水在外流过程中与土壤接触使氨氮浓度升高。环评要求平硐涌水在沉淀池经沉淀后用于本次详查钻探工程作业,剩余的部分在场区洒水降尘,不外排。
(5)土壤质量检测
为考察详查区勘查活动对周边土壤的影响,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委托西藏博源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对山地工程周边土壤进行了检测,检测报告见附件。
具体检测结果如下:
表1-14 土壤检测数据报告清单(筛选值)
检测
内容
检测
项目
浓度 单位 标准值:《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表1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其他)
矿区周边土壤 pH 5.82 无量纲 pH≤5.5 5.5<pH≤6.5 6.5<pH≤7.5 pH>7.5
203 mg/kg 70 90 120 170
0.57 mg/kg 0.3 0.3 0.3 0.6
47.4 mg/kg 150 150 200 250
14.6 mg/kg 40 40 30 25
0.039 mg/kg 1.3 1.8 2.4 3.4
728 mg/kg 200 200 250 300
26.7 mg/kg 60 70 100 190
49.1 mg/kg 50 50 100 100
 
表1-15 土壤检测数据报告清单(管制值)
检测
内容
检测
项目
浓度 单位 标准值:《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表3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
矿区周边土壤 pH 5.82 无量纲 pH≤5.5 5.5<pH≤6.5 6.5小于pH≤7.5
203 mg/kg 400 500 700
0.57 mg/kg 1.5 2.0 3.0
47.4 mg/kg 800 850 1000
14.6 mg/kg 200 150 120
0.039 mg/kg 2.0 2.5 4.0
728 mg/kg / / /
26.7 mg/kg / / /
49.1 mg/kg / / /
根据检测结果可知,检测因子中各项因子浓度值基本处于《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表1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及表3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制之间,说明勘查工作区周边土壤质量可能存在食用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等污染风险。但本项目周边基本为草地,不涉及耕作用地,未有农作物种植现象,因此,在加强各项环保措施的前提下,土壤污染风险较小。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
一、地理位置
墨竹工卡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语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东邻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南接山南地区桑日县乃东县扎囊县,西毗达孜县林周县,北连嘉黎县。1959年9月墨竹工卡宗和直孔宗合并,正式成立墨竹工卡县,县政府驻工卡镇。墨竹工卡县辖1个镇,15个乡,149个村民委员会。
工作区行政区划属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所管辖,地理坐标:东经91°58′00″~92°02′00″;北纬29°49′00″~29°51′00″。勘查区北侧有热日路经过,向南有尼玛江热乡乡道自勘查区东侧经过,交通较方便。工程地理位置见附图1。
二、地形、地貌
墨竹工卡县地处西藏中部,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该县地处藏南雅江中上游河谷地带,属拉萨河谷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川相间,河谷环绕,地势呈东高西低,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
矿区位于唐古拉山脉南侧拉萨河上游,为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结合地带的高原山区,矿区内山高坡陡,地形切割强烈。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工作区海拔4800~5270m,高差470m。
三、地质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中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东端北缘,为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与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的接合部位,属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的林周~巴松措多金属成矿带。
区内底层属于冈底斯~腾冲地层区拉萨~沃卡分区,出露的底层主要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
区内东西向的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较大的断裂走向近东西向,其次北东向断裂及近南北向断裂也较为发育。
本区的岩浆活动侵入时代为燕山期、印支期和喜山区。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性。
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石炭系旁多群,上二叠统的列龙沟组,下二叠统乌鲁龙组合洛巴堆组:侏罗~白垩系林子宗群火山岩。其中乌鲁龙组和洛巴堆组、旁多群是含矿层位,是本次工作寻找矿体的主要地层。
2、构造
构造以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构造为主,控制本区构造单元的区域断裂有两条:北为嘉黎米拉~错高断裂带,南有松多断裂带。
东西向的断裂多被北东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切断或错位发生移动,这些构造控制了本区的岩浆侵入和岩浆的分布,同时也控制了本区的成矿作用。
3、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为酸性和中酸性花岗岩。为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的主体部分,侵入时代从燕山期、印支期至喜山期。区域内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性特点,为本区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4、区域矿产
矿区所处的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有东西向带状化探异常和遥感蚀变异常,具有良好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已知矿点较多,形成一个多金属成矿带,主要有铅、锌、银、铜、钼等金属矿产及石膏、煤、泥炭、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
四、气候与气象
墨竹工卡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特点是高寒干燥,空气稀薄,冬春多大风,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1~9.1℃,************气温在30℃左右,出现在6月,年平均******14~16.1℃,夏季平均******在20~24℃,冬季************气温在-16~-23℃(出现在1月),年无霜期约9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813.5小时。年降水量515.9毫米,降水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
由于地理原因,境内自然灾害多而频繁。春秋之季多早、晚霜害,夏季常遭雷雨和冰雹袭击,干旱与洪涝极易成灾。漫长的冬季干燥与风沙相伴,冬春之交、冬季受雪灾威胁。
矿区气候类型属于高原高山气候,其特点是寒冷、干燥、空气稀薄。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年无霜期约90天左右。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的6~9月份,雨季多形成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年降水量515.7mm,年日照为2813.0小时。矿区内无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记录。
五、水文
墨竹工卡县地处拉萨河谷平原,境内有拉萨河、学绒藏布和墨竹玛曲等大小河流共54条,这些河流均属雅鲁藏布江水系。矿区内主要发育南北向、北西~南东向、北西~南西向季节性河流。矿区水源补给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河流******侵蚀基准面4800m。季节性河水由南向北汇入墨竹玛曲再汇入拉萨河。
六、与特殊保护区的关系
详查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详查区不涉及地质灾害危险区及地质灾害易发区。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调查,详查区地处高山地区,海拔较高,人烟******,无大的废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环境空气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其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处于自然背景值水平。
整体评价认为,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调查,详查区水系较为发育,山地工程区域附近主要地表水系为矿区南侧发育的季节性溪沟,向北汇入墨竹玛曲,再进入拉萨河。
详查区所在区域无大的工业污染源,由于海拔较高,人类活动较少,区域地表水环境现状未受到污染。
墨竹玛曲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水质良好,总的来说,目前区域地表水环境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
三、噪声环境质量现状
详查区位于高山地区,人烟******,无大型噪声污染源,其声环境质量现状处于自然背景值水平,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因此,本环评评价认为区域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为了解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本次评价通过现场踏勘,以及资料收集,对本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壤类型、水土流失现状、生物多样性、区域生态体系组成及特征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区域土壤类型
详查区地处高山,寒冷干旱,具有年均气温低、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等气候特点,详查区土壤的形成特点与所在的青藏高原大环境相一致,土壤的形成发育历史很短,发育程度弱,土层浅薄,一般厚度为10~50cm,土壤多砂、砾质。工程所在区在11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有近5个月的土壤结冰期,土壤冻融交替,具有一定的冻融特征。
详查区海拔4800~5270m,根据现场踏勘,区域主要土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由于地表水系发达,植被生长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
2、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项目所在区域水土流失资料和现场踏勘,结合西藏水土流失******防治资料,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以轻度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为主,冻融侵蚀为辅,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2000t/km2·a。
3、生物多样性
(1)植被
根据现场调查,本次详查的主要工作区位于海拔5000m以上的高山寒带,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属典型的剥蚀中高山地形,区域主要土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由于地表水系发达,植被生长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约为60%。
详查区的施工生活营地设置在工作区域内南部的季节性溪流的河滩上,河谷处植被生长条件较好,植被类型多为风毛菊、点状点地梅、灌木丛等,植被覆盖率较高,约为60%,无******保护植物物种分布。
详查区因山峦河谷分布,植被盖度呈现从河谷至山麓随海拔升高而不断降低的趋势。
(2)动物
①陆生动物
详查区内陆生动物资源丰富,其分布范围广阔,但空间分布不均。受气候和植被等生态条件的制约,******动物均为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殊种类,区系组成较简单,均表现出一系列高度适应环境的特征,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分布有野驴、黄羊、羚羊、盘羊、獐子、西藏狼、水獭、旱獭、山猫、高原鼠兔、高原兔等哺乳动物和山鸡、野鸽、黄鸭、大雁等鸟类,多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类。
经现场踏勘和资料调查,同时询问以往勘查工作施工人员,本项目勘查区常见******动物主要为山鸡、野兔、旱獭、狐狸等动物。此外,勘查区偶见牧民蓄养的牦牛游荡至此处觅食。
详查区不涉及************动物的集中分布区和栖息地。
②水生动物
详查区的水系为季节性溪沟,夏季水量较小且水流湍急,清澈见底,冬季基本断流,水生生物较少。据村民介绍及现场踏勘,在详查工作主要活动区未发现有鱼类出现;溪流浅而清澈,基本没有浮游生物及藻类。
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详查区位于4800m以上的高山寒带,区域主要土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由于地表水系发达,植被生长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约为60%。评价区的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比较简单,植物物种组成较为单一,植被覆盖率呈现从谷地到山峦不断降低的趋势,异质化程度不高,受地理、气候条件限制,组分生长缓慢,区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较低,稳定性较差。******动物主要为山鸡、野兔、旱獭、狐狸等动物,生物多样性不丰富,详查区所在地并未发现*********************保护动物。评价区域范围内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文化遗产等特殊保护目标。
总的来说,勘查区的生态环境受外部影响较小,且较为脆弱,在详查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原有植被的保护,******限度地减少植被破坏,并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详查区植被分布现状见附图4。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一、工程与外环境关系
根据国土资源厅下发的勘查证,详查区地理坐标:东经91°58′00″~92°02′00″;北纬29°49′00″~29°51′00″,详查面积14.90km2,由6个拐点圈定。根据实际工作布置和现场踏勘情况,本次勘查工作区位于探矿权范围的东南部。矿区南部距离尼玛江热乡约16km(直线距离);山地工程区东北部有一居民点,距离约2.8km(直线距离),本次详查工作区方圆2.5km范围内无村落居民分布;工作区外围***近居民分布点为工作区东北部2.8km的芒热村居民点,距离工作区较远,勘查活动不会对日常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本次评价主要以山地工作区作为评价范围,详细调查工作区周边外环境关系。
道路:项目区北侧有热日路通过,宽10m,沥青混凝土路面,热日路至矿区东侧有尼玛江热乡乡道通过,路宽9m,土石路面;矿区内部已修建7.4km简易道路,宽6~9m,土石路。
植被:详查区位于4800m以上的高山寒带,土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由于水系发育,植被生长较好,主要为风毛菊、垫状点地梅等植物,植被覆盖率约60%,无******保护植物物种分布。
水系:详查区水系较为发育,山地工程区域附近主要地表水系为矿区南侧发育的季节性溪沟,向北汇入墨竹玛曲,再进入拉萨河,丰水期(5-9月)流量约为1.5m3/s,枯水期基本断流,向北汇入墨竹玛曲,***终汇入拉萨河,详查区属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本次详查工作山地工程在严格执行环评要求的条件下,不会对区域地表水造成明显影响。
同时,根据调查,详查工作区外围***近居民点为工作区东北部2.8km的芒热村,芒热村的居民生活饮用水源主要来自于村庄东侧的农村饮用水水源点(为地下水水源),与本项目距离约为4km。
居民点:本次详查工作区外围***近居民点为工作区东北部2.8km的芒热村居民点,详查工作区方圆2.5km范围内无村落分布,矿区范围内不涉及居民点、******放牧点。
工程外环境关系见附图3。
二、生态保护与污染控制目标
(1)满足“达标排放”的污染控制方针,项目建成后满足当地环境质量要求。
(2)控制和减轻因项目勘查施工、特别是探槽、钻探、坑探施工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保护西侧区的生态环境。
(3)控制因项目实施对项目所在区域水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为对地表水季节性溪沟的污染影响。
(4)控制施工期噪声、扬尘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踏勘,结合本工程污染物产生及排放特征,确定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工作区周边地表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地质环境,工程区生态、景观及地质环境等,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1。
3-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环境要素 敏感点名称及保护目标 基本情况 与本项目位置 保护级别
方位 距离(km)
生态环境 土壤、植被 详查区土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因水系发育,植被生长较好,主要为风毛菊、垫状点地梅等植物,植被覆盖率约60%,无******保护植物物种分布。 详查区内 / 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对******动物的生境造成大的影响
******动物 勘查区常见******动物主要为山鸡、野兔、旱獭、狐狸等动物
地表水水环境 季节性溪流 墨竹玛曲支流 工作区穿过 / 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III类标准
地下水 山地工程区地下水环境单元 主要防止钻探及油污滴露对其产生影响 山地工程区属同一水文地质单元 / 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
大气环境和
声环境
详查工作区周边2.5km范围内无村落、******放牧点等敏感点 / / 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1类标准
 
 
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一、大气环境
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及浓度限值见表4-1:
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统计指标 主要污染物 SO2 NO2 CO TSP
24小时平均 浓度限值(mg/Nm3 0.15 0.08 4.0 0.30
1小时平均 0.50 0.20 10.0 /
 
二、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主要水质因子及浓度限值见表4-2。
4-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
污染物 pH COD BOD5 氨氮 总磷 石油类
III类标准限值 6-9 ≤20 ≤4 ≤1.0 ≤0.2 ≤0.05
注:PH无量纲
、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水质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的III类标准。
4-3  地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
污染物 pH COD 总硬度 氨氮 总大肠菌群 菌落总数
III类标准限值 6.5-8.5 ≤3.0 ≤450 ≤0.5 ≤3.0个/L ≤100个/L
四、声环境
区域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区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4-4。
4-4  声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dB(A)
类别 昼 间 夜 间
1类 55 45
 
 
 
 
污染物排放标准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具体标准值见表4-5。
4-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单位:mg/m3
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浓度 监控点
SO2 0.40 周界外浓度******点
氮氧化物 0.12
TSP 1.0
 
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具体******允许排放浓度见表4-6:
4-6    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浓度
污染物 pH SS BOD5 CODCr 氨氮
标准限值 6~9 ≤70mg/L ≤30 mg/L ≤100 mg/L ≤15mg/L
 
三、噪声排放标准
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1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4-7。
    表4-7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单位:dB(A)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 噪声值
昼间 夜间
55 45
 
四、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发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 2001)等3项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修改单公告(环保部公告2013年第36号)中的相应标准。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2013年修订版)中相关规定。
 
总量控制指标 本项目为矿山详查项目,为非污染生态类项目,结合本项目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特征,确定本项目不需要实施总量控制。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一、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矿产勘查项目,依据国家发改委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2013修订),项目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同时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中的相关规定,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允许类。项目属于允许类建设项目,因此,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二、与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是落实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加强和改善矿产资源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西藏自治区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的重要依据。”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关于“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向”:以铜、铅、锌、铬铁矿、岩金、盐湖矿产、地热和矿泉水为******,以******矿区和******勘查区为主导,加强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支撑西藏特色矿产发展。
加大钨和锑等国家限制性矿产的勘查开发管理力度,维护国家资源管理政策。
禁止砷、汞、砂金、砂铁和泥炭等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矿产勘查开发,坚守环境保护红线。划定禁止勘查、开采规划区,实施矿业权设置区划制度,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优化矿山布局。
本项目勘查矿种为铅矿详查项目,属于规划鼓励勘查矿种。
同时,《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中划定了20个******勘查区,根据核实,本项目所在区域为西藏米拉山铜矿******勘查区。西藏米拉山整装勘查区分布于拉萨市达孜县、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山南地区的桑日县、加查县、乃东县境内,总面积10922km2。米拉山整装勘查区为首批设立的整装勘查区,主攻矿种以铜矿为主、兼顾铅锌矿。本项目属于米拉山整装勘查区中的巴洛矿集区(包括夏马日、帮达、笛给、直孔东、那不定、松多雄、启龙多等矿区)。项目与米拉山铜矿******勘查区的位置关系见附图10。
综上所述,本项目勘查符合西藏自治区资源勘查总体规划。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关于《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环审[2017]120号)要求“对勘查规划区块,应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保障生态空间不减少,避免对森林、高原荒漠、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不良影响”;本项目不新增探矿道路,生活营地也利用现有设施,减少了新增占地,从而减少了对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项目符合《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审查意见中生态保护要求。
三、与《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地质勘查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地质勘查规划》在规划的主要指标中提出,引导一批大型矿山的科学开发,构建以拉萨为中心、围绕青藏铁路沿线及交通干线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自治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促进西藏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地质勘查规划》在矿产勘查工作介绍中,对重要矿区和矿集区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评价项目主要部署进行了相关介绍,其中,米拉山整装勘查区中的西藏巴洛矿集区铜铅锌矿勘查(包括夏马日、帮达、笛给、直孔东、那不定、松多雄、启龙多等矿区)涵盖了本项目。
根据规划要求,在勘查工作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绿色勘查理念,******限度恢复原有矿山地形地貌,本项目在勘查过程及结束后中对各项山地工程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及恢复工作,确保勘查区环境得到******限度的保护与治理。
同时,项目属于规划汇总的米拉山整装勘查区中的西藏巴洛矿集区铜铅锌矿勘查的子项目,是构建以拉萨为中心、围绕围绕青藏铁路沿线及交通干线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自治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项目符合《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地质勘查规划》。
四、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符合性分析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以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根据规划,本项目所在的墨竹工卡县属于国家层面******开发区域中的藏中南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农林畜产品生产加工、藏药产业、旅游、文化和矿产资源基地,水电后备基地。
    ——构建以拉萨为中心,以青藏铁路沿线、“一江两河”流域(雅鲁藏布江中游、
拉萨河和年楚河下游)以及尼洋河中下游等地区城镇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
——提升拉萨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建设旅游、文化基地和区域性交通、航空物流枢纽。
    ——完善日喀则、那曲、泽当、八一等城镇的功能,发展农林畜产品加工、旅游、
藏药产业,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推进农业科技******,建设标准化******粮油和牧草基地,抓好林下资源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草原保护,增强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
    ——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加强流域保护,推进雅鲁藏布江综合治理,构建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为骨架,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本项目矿产资源勘探项目,勘查任务为评价工作区矿产勘查前景,提出可供进一步工作的勘查地,本项目的矿产资源勘探活动涉及的铅金属也是国家鼓励开采的品种,项目的实施可为国家铅金属矿的资源储备探明情况作出一定的贡献,在勘查工作严格落实环评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的前提下,勘查活动对区域生态影响较小,项目的实施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
五、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项目区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根据《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墨竹工卡县为自治区层面******开发区域中的拉萨~泽当城镇圈。
功能定位:国家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发展方向:全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区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全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现代工业的重要基地。
本项目为铅矿矿产资源勘探项目,为探明区域矿产资源储量及发展现代工业提供基础。因此,本项目的实施与西藏自治区专题功能区的功能定位相符。鉴于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被破坏将很难恢复,环评要求,勘查单位应严格落实环评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以减小勘查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根据《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划分,勘查区所在的墨竹工卡县不涉及国家禁止开发区域,涉及自治区禁止开发区域为日多温泉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经调查核实,本次项目勘查区域均不在日多温泉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禁止开发区域范围内,与日多温泉自治区级地质公园距离约为20km。
综上所述,本项目勘查基本符合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图5-1  项目与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区位关系图
六、与西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
项目区位于墨竹工卡县,根据《西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墨竹工卡县为IV1-17墨竹曲流域牧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区位于拉萨河中游下段,为墨竹曲流域墨竹工卡段,北部以该河与拉萨河上游支流——血绒藏布分水岭为界,东部以米拉山为分水岭,与尼洋河流域为邻,包括墨竹曲及其两侧小支流,行政区划上包括墨竹工卡县墨竹工卡镇、唐加乡、章达乡、中马乡、塔巴乡、加尔多乡等8乡1镇,面积2806.04km2
该功能区生态功能定位:牧业发展与水源涵养,其次为土壤保持。
发展与保护方向及对策:区内因超载过牧造成的草地退化尚不明显,草地质量好、生产潜力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寻找适宜的发展途径,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草场的永续利用。
通过对本项目所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点位、发展与保护方向及对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可知,本项目勘查过程中可能一定程度导致工程占地区域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区域生物多样性减少。而本次详查工程布置的山地工程量较小,详查工程占地面积较小,勘查过程中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通过对影响区域采取迹地平整、生态恢复措施予以消除或缓解,随着生态恢复措施的效果显现,可促进项目区域植被恢复,达到水土保持的生态发展和保护目标。
七、与自治区“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自治区“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将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基础上,着力建设高原生态屏障,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生态环境良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针对矿产资源开发提出:坚持使用资源付费、污染环境付费和破坏生态付费原则,明确补偿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严格执行******金制度,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
本次详查过程中,环评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落实环评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结束后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确保将勘查活动中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减少到******程度,企业在勘查资金中设立了环保投资资金,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综上所述,评价认为,在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的前提下,本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八、山地工程布置合理性分析
1、探槽工程布置合理性分析
本次详查探槽工程量为660m3,设置21条探槽,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探槽所处位置坡度约40°~60°不等,探槽布设区域植被较发育,覆盖度约为60%,探槽工程布置区域地质情况稳定,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且既有矿山道路基本能够通达探槽工程施工区。
综上,本次详查探槽工程布置区域交通便利,地质情况稳定,施工活动结束后对施工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对区域植被影响较小,探槽工程的布置是合理的。
2、钻探工程布置合理性分析
本次详查设计新开18个钻孔,共计2715m,钻孔工程区主要在探槽工程中区域范围内呈三角形分布,单个钻井平台占地约60m2,所处位置坡度约40°~60°不等,植被覆盖度约为60%左右,钻探工程布置区域地质情况稳定,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且既有矿山道路基本能够通达钻探工程施工区。
综上,本次详查钻探工程布置区域交通便利,地质情况稳定,施工活动结束后对钻孔进行封孔,并对平台进行生态恢复,对区域植被影响较小,钻探工程的布置是合理的。
3、坑探工程布置合理性分析
本次详查设计坑探施工1185m,沿脉坑道3条,穿脉9条;PD3号坑道325m,PD4号坑道380m,PD5号坑道480m。坑探施工均布置于以往勘查阶段已开展平硐内,由于以往阶段施工,平硐口区域已无植被分布。本次坑探施工布置区域地质情况稳定,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平硐内采取了支护等相关安全措施,且既有矿山道路能够直接通达坑探工程施工平硐。
综上,本次详查坑探工程布置区域交通便利,地质情况稳定,且利用已有平硐施工,不新开平硐,施工活动结束后视下阶段工作需要对平硐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对区域植被影响较小,坑探工程的布置是合理的。
 
九、施工布置合理性分析
1、简易道路设置合理性分析
外部运输道路:主要利用在项目区东侧经过的尼玛江热乡乡道进行物资运输,道路宽9.0m,土石路面。本次详查主要运输工具为0.5t/1.0t型皮卡车,利用场外道路可满足车辆行驶要求。
勘查区内运输道路:根据现场调查情况,详查区在前期勘查阶段已修建7.4km的施工道路,路宽6~9m。道路起点与经过项目区东侧的尼玛江热乡乡道相接,向东南至工作区所在地延伸,终点至本项目工作区。
运输方案:本次勘查工作利用已修建的施工道路,由皮卡车进行设备及物资的运输至道路终点,因道路终点直接通达本项目的山地工程工作区范围,因此,设备及物资采用人力及畜力搬运至各山地工程施工点,不再新建施工道路,也不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只对原有的施工道路进行相应的维护。
考虑到勘查区海拔高,生态脆弱,矿山道路的修建对地表扰动较大,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极易造成区域大面积水土流失,一旦发生此等破坏,将很难恢复;而本次勘查预计投入两台钻机即能满足勘查需要,钻机的运输任务量小,钻探布设位置距离现有道路也不算太远。
因此,本年度详查工作期间,勘查区内运输主要利用已建道路进行,在山坡上布设钻探工程机械利用牦牛等畜力搬运,不新建勘查施工道路,仅对原有道路进行修缮维护。
本次详查工程内外部运输道路均利用原有基础设施,不新建道路,可有效避免因新修道路造成的大面积生态破坏和加剧区域水土流失程度情况的发生,利用原有道路运输方案较为合理有效可行。
2、施工营地设置合理性分析
本次详查不设置新的施工营地,利用预查工作阶段保留至今的生活营地,占地面积244.65m2
根据现场踏勘,勘查区施工营地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①营地所在场地地势平坦,方便施工人员活动;
②营地距离拟建山地工程区较近,方便山地工程的开展;
③施工营地范围内没有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④施工营地设置的旱厕、垃圾收集池等环保设施距离地表水体较远,且进行了硬化防渗,可避免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进入地表水体对其水质产生影响。
⑤施工营地与炸药库的距离符合相关安全规程的要求。
在严格采取环保对策措施后,本评价认为原有施工营地的设置合理可行,本次详查工作利用原有施工营地可行。
3、垃圾收集箱及旱厕设置合理性分析
详查区在以往工作过程中设置生活垃圾收集池及旱厕。垃圾收集池容积2.0m3,生活垃圾定期袋装清运至尼玛江热乡垃圾收集点;旱厕容积为4.0m3,定期清掏用于周边草地施肥。
旱厕及生活垃圾收集池采用防渗混凝土进行硬化防渗,以减少旱厕及生活垃圾收集池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地表水体、地下水体产生的污染。
本次详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利用原有的生活垃圾收集池进行收集,定期清运至尼玛江热乡的生活垃圾收集点;对详查期产生的生活废水利用原有的旱厕进行收集,定期清掏,经外运至附近草地作农肥。待施工结束后若不需保留则对旱厕进行回填,对生活垃圾收集池进行清理拆除,恢复原有地形地貌,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评价认为,本次详查利用原有的生活垃圾收集池及旱厕进行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收集合理可行。
4储油设施设置合理性分析
勘查期间用油主要为柴油,从墨竹工卡县城购买,用量较少,随用随买,不大量储存,不设置储油罐,仅用油桶储存,与柴油发电机一起存放于施工营地的发电机室;勘查期间柴油储油量仅为2桶,300L,采用标准铁皮桶进行储存,属于小型风险源。勘查单位应借鉴《储油罐管理规定》,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油桶的******以及油料滴漏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具体措施如下:
①合理布局:储油桶远离厨房,避免火源引发的******。
②设置措施:储油桶设置在单独的房间内,设置警示标志;严禁明火、暗火靠近。
③环保措施:为避免柴油渗漏对土壤及区域水环境造成影响,环评要求固定柴油发电机和柴油桶的存放区,禁止在场区内随意搬运;存放区进行混凝土硬化防渗处理,底层铺设防渗膜,避免渗漏。
④加强管理:勘查单位应配置至少一名管理人员,对储油桶及柴油发电机进行看管。
在采取以上措施后,环评认为储油设施合理可行。
5、炸药库设置合理性分析
项目区在普查阶段施工时设置了一个炸药库,位于生活区西侧250m,南侧为山体,东侧300m处为4#平硐,北侧为空地。炸药库设计******储存炸药0.5t,雷管1000发,导火索1500m。普查阶段施工时实际炸药储存量为0.2t。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1)及《小型民用******物品储存库安全规程》的安全距离要求见表1-16。
表1-16 地面储存库的外部距离   单位:m
项目 计算药量kg
3000>
药量
≤5000
2500>
药量
≤3000
2000>
药量
≤2500
1500>
药量
≤2000
1000>
药量
≤1500
500>
药量
≤1000
药量
≤500
人数大于5人的居民点边缘,企业住宅区建筑物边缘、其他单位围墙 300 285 265 250 225 195 155
人数不大于50人的零散住户边缘 180 170 159 150 135 115 90
三级公路、通航汽轮的河流航道、铁路支线 170 170 159 150 135 115 90
二级(含)以上公路、国家铁路 225 225 210 200 180 156 120
高压输电线(500kv) 600 430 400 375 335 290 232
高压输电线(330kv) 570 345 320 300 270 230 186
高压输电线(220kv) 540 285 265 250 225 195 155
高压输电线(110kv) 200 200 185 175 155 135 105
高压输电线(35kv) 120 115 105 100 90 75 60
人数不大于10万人的城镇规划边缘、国家或省级文物保护区、铁路车站 600 570 530 500 450 390 310
根据调查,炸药库周边***近人员活动点为生活营地,周边无高压输电线、公路、铁路等敏感建筑。按照表1-14要求“人数不大于50人的零散住户边缘不小于90m”,炸药库安全距离应不低于90m,库房与生活营地距离为250m,满足安全距离要求。
本项目炸药库设置在平缓地段,库房周围设置排水槽,周围汇水面积较小,库房积水的可能性较小。且库址无不良地质条件,远离人员密集区。炸药库仅在平硐施工时有炸药储存。因此,普查阶段设置的炸药库选址合理。
十、土石方平衡
1、槽探工程土石方量及处置措施合理性分析
(1) 槽探工程土石方量
根据本项目勘查设计方案,本次详查探槽工程量为660m3,设置21条探槽,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探槽所处位置坡度约40°~60°不等;探槽工程土方按松散系数1.2计算,产生792m3的挖方。探槽占用的约220m2区域在探槽开挖前剥离的表土(剥离平均厚度约15cm)约33m3用于后期植被恢复,探槽挖方、表土临时堆放堆存在探槽两侧,探槽开挖量较小。
(2) 土石方处置措施合理性分析
①矿区海拔高,植被呈垂直带状分布,覆盖度由低到高逐渐降低,道路通达区域采用机械开挖,道路不通区域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故探槽施工区域无需新建施工便道;探槽的挖方结合探槽周围的地形、地势,***近选择在各探槽两侧空地上堆放;探槽挖方及剥离表土在堆放时,如不采取挡护措施易造成碎石滚落、水土流失,因此堆放前应在底部设置挡护,挡护可用周围捡取的块石或片石垒筑,探槽开挖后,应对挖方进行堆集、夯实处理,避免挖方松散,沿坡滚落。同时,在堆放两侧修建排水边沟,减少水土流失的产生。剥离的表土每隔 2~3 天洒水一次,进行养护。
②各临时挖方堆放场地***近设置在探槽附近,由于探槽周边分布垫状植被,挖方堆放前可避开植被分布的地段;在探槽取样结束后立即对挖方进行回填,剥离的表土进行回铺, 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一般各个探槽挖方及剥离的表土堆放时间较短(3~5d),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影响。
各临时挖方堆放场地设置在各探槽周围,便于探槽地质编录完毕后土石方的回填,且采用合理的挡护措施,减少溜坡堆放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
探槽产生的挖方在施工结束后用于探槽的回填,松散的土方在探槽内采取压实处理,因此无多余的土方产生,全部的土石方回填完以后将施工前剥离的表土进行回铺,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由上分析可知,本次详查工作槽探工程临时土石方处置措施合理可行。
2钻探工程土石方量及处置措施合理性分析
(1) 钻探工程土石方量
本次详查设计新开18个钻孔,共计2715m,布置在矿区具工业价值的矿体地段,主要于探槽工程区内呈三角形分布,单个钻井平台占地约60m2;本次详查山地工程需对钻井平台进行平整清理,平均清理厚度0.8m,清理单个钻井平台产生的土石方(松方,下同,松散系数取1.2)约57.6m3。另剥离表土(剥离平均厚度约15cm)约162m3(钻探占地面积1080m2)用于后期植被恢复,钻井平台挖方临时堆放堆存在钻井平台附近,开挖量较小。
每个钻井平台配置一个泥浆收集池,规格为2m×2m×1m,单个开挖方量4.8m3
(2)钻探工程土石方处置措施合理性分析
根据详查实施方案,清理钻井平台、开挖泥浆收集池及剥离表土产生的土石方临 时堆放于钻井平台附近的平缓无植被覆盖地带,临时堆放的土石方采取堆集、夯实处 理,并在堆放周边设置围挡,修建排水边沟,必要时进行篷盖,减少水土流失的产生; 剥离的表土每隔2~3天洒水一次,进行养护。挖方待钻井施工结束后用于泥浆收集池、 钻井平台的回填,恢复钻井平台原有地形地貌;剥离的表土进行回铺,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钻探平台清理过程产生的挖方在施工结束后用于钻探平台的回铺平整,松散的土方在钻探平台采取压实处理,因此无多余的土方产生,全部的土石方回填完以后将施工前剥离的表土进行回铺,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环评认为钻探工程土石方处置措施合理可行。
3坑探工程土石方量及处置措施合理性分析
(1) 坑探工程土石方量
本次详查设计坑道施工1185m,沿脉坑道3条,穿脉9条;PD3号坑道325m,PD4号坑道380m,PD5号坑道480m。布置在矿区具工业价值的矿体地段,利用以往勘查活动施工的PD3、PD4、PD5平硐施工,不新开平硐;本次详查坑探工程坑道断面规格:穿脉2.00×1.80米(高×宽),沿脉2.20×2.00米。沿脉坑道610m,穿脉575m。根据计算,坑探工程产生土石方总量为4754m3,坑探工程产生的土石方运至PD3、PD4、PD5弃渣场进行堆放,其中PD3弃渣场预计新增堆存量为1227m3,PD4弃渣场预计新增堆存量为1425m3,PD5弃渣场预计新增堆存量为2102m3
(2)坑探工程土石方处置措施合理性分析
根据详查实施方案及现场调查,在以往勘查活动过程中,PD3弃渣场设计堆渣量为4800m3,现状堆渣量为1658m3,剩余堆存量为3142m3;PD4弃渣场设计堆渣量为5800m3,现状堆渣量为2145m3,剩余堆存量为3655m3;PD5弃渣场设计堆渣量为3700m3,现状堆渣量为870m3,剩余堆存量为2858m3。各弃渣场均有富余的堆存量用来堆存本项目坑探工程产生的土石方。
本项目各平硐弃渣场在以往勘查阶段进行了挡墙的修建,3#弃渣场挡墙为浆砌石+干砌石挡墙,挡墙中间******处约2.2m,两端******处约0.5m,长度约120m;4#弃渣场挡墙为浆砌石+干砌石挡墙,中间******处约2.0m,******处约1m,长度约180m;5#、挡墙为干砌石挡墙,高度约0.8m,长度约120m。项目施工结束后,根据本阶段工作成果及后续勘查需求,若各平硐仍需继续保留,则对施工区域进行迹地清理,平硐口进行安全挡护;若无需保留,则对平硐进行封硐处理,各弃渣场回铺表土进行生态恢复。
环评认为坑探工程土石方处置措施合理可行。
 
4、详查阶段土石方平衡
详查阶段各分项工程土石方平衡情况详见表5-1。
表5-1  详查阶段各项工程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m3
工程分项 挖方 填方 利用方 弃方
槽探工程 表土 33 33 33 0
施工 792 792 792 0
钻探工程 表土 162 162 162 0
平台清理、整平 1036.8(单个57.6m3×18) 1036.8 1036.8 0
泥浆收集池 86.4(单个4.8m3×18) 86.4 86.4 0
坑探工程 平硐掘进 4754 0 0 4754
合计 6864.2 6864.2 6864.2 0
 
十一、水量平衡
本次详查工程施工期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用水和工程施工用水,生活用水取自项目区附近的季节性溪沟,详查工作主要在丰水期开展,溪沟在丰水期水量约为1.5m3/s,工程用水量小,工程用水能得到******;施工用水采用4#平硐涌水(沉淀池处理)。勘查阶段据详查设计工程区劳动定员40人,用水定额按0.1m3/人·d计,则生活用水量约4.0m3/d;详查期间,施工机械出现故障时运至墨竹工卡县进行修理,详查不涉及机修废水,根据同类详查工程经验值,按照本详查工程量估算,本项目工程施工用水量约4.0m3/d。详查期总用水量为8.0 m3/d。
详查期间生活污水产生量约3.2m3/d,生活污水利用生活营地设置的旱厕收集,定期清运至附近草地用作农肥。
工程施工用水量4.0m3/d,主要用于钻探工程钻孔施工,施工废水产生量1.6 m3/d。
5-2  项目详查期用水情况一览表  单位:m3/d
序号 类 别 用水标准 用水规模 用水量 废水去向
1 生活用水 100L/人·d 40人 4.0 旱厕收集,清运至草地作农肥
2 施工
用水
钻探
工程
4.0 - 4.0 泥浆池收集后上清液回用抑尘
3 合计 8.0 /
项目水量平衡图见图5-2。
 
 
 
 
 
 
 
 
5-2   水量平衡图(m3/d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项目详查山地工程主要为槽探、钻探、坑探工程等。
1、槽探
槽探工作主要用于揭露覆盖较浅的重要地质现象、矿化现象及矿体露头。布置方向应垂直构造线、矿化蚀变带及矿化体的走向,探槽开挖要求见基岩。槽壁平整 其端点用GPS法确定。工程间距视矿(化)体及含矿破碎带及其它需揭露的地质体、异常带的范围、形态而定,原则是能控制住所要了解的地质体或异常带。
施工要求:槽口与槽底横断面上宽下窄呈倒梯形,槽深3m以内,槽底宽度0.8m,槽壁坡度保持75°以上,施工成直线,底壁要平整。槽底要深入新鲜基岩0.2—0.5m,以能满足地质编录、采样和施工安全为原则。
槽探工艺为表层清理、探槽开挖、取样、回填。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下图:

5-3  探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2
本次详查钻探工程主要布置在已发现矿体上,设计工作量3100m/21孔。
钻进方法:开孔用合金或PDC钻头钻进,浓泥浆、泥球护壁护孔。正常施时用普通单管或单(双)动双管人造孕镶金刚石钻进。******PHP低固相泥浆或泡沫泥浆作冲洗液,遇严重漏失地层采用惰性材料加冻胶泥浆护壁防漏。取芯方法为绳索取芯。
矿体矿层及其顶底板穿矿口径不得小于φ75mm。
各机台应配有专职泥浆管理人员和必须的如粘度、密度、失水量等参数测试仪器。严格按照《岩心钻孔规程》要求,及时对泥浆参数进行测试和性能调整及维护工作。机台使用自然沉降法时要求循环槽断面尺寸为宽>300mm,高>200mm。长度视孔深而定,一般在12—20m,坡度为1/100。
钻孔过程中主要在场地平整、平台搭建阶段产生的植被破坏、扬尘、景观、生态等环境影响,钻孔阶段产生的噪声、燃油废气、钻孔泥浆等。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下图:
 
 
 
5-4  钻探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3坑探
本次详查坑探工程设计沿脉坑道610m(3条),穿脉575m(9条)。
坑道断面规格:穿脉2.00×1.80米(高×宽),沿脉2.20×2.00米,坡度3~5‰(视矿体产状而定),坑道规格要标准,断面规整,硐体平直,以满足地质观测研究和采样要求。坍塌及破碎地段应有支护,自流排泄,抽流通风。坑探施工时要编制单项工程施工设计书,方位按设计书要求执行。穿脉坑道穿过矿层2米即停止掘进,并及时清洗帮顶以供地质素描。
工顺序则优先施工***有把握的见矿部位,在见矿后再施工穿脉坑道。各坑道施工顺序为:先施工PD3号坑道,再施工PD4号坑道,***后施工PD5号坑道。
 
 
5-5  坑探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主要污染工序
施工废(污)水
本次详查设计工程量主要为地形地质测量、槽探、钻探、坑探工程,参考同类详查项目的实际经验,详查期间主要废水产生包含施工废水、生活污水。
(1)施工废水:项目本项目施工废水主要为钻探作业废水。根据类比矿山详查工程,钻探工程用水量约4.0m3/d,废水产生量1.6m3/d,在采取泥浆收集池收集后回用,泥浆含水自然蒸发,钻探泥浆水不外排。
(2)生活污水:施工期工作人员按40人计,每人生活用水量为0.1m3/d,则施工期总生活用水量约4.0m3/d,生活废水排放系数取0.8,则生活废水排放量为3.2m3/d。生活污水浓度按CODCr:350mg/L,BOD5 :150mg/L ,NH3-N:30mg/L,采用旱厕收集,定期清掏,外运至附近草地施肥。
(3)钻孔涌水:项目在钻孔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有涌水产生。钻孔涌水水量因地下水含量、地层透水性及钻孔大小而不同。钻孔涌水时,要及时通知水文地质人员, 由水文地质人员确定涌水量大小,是否影响钻探工程的开展。当涌水量过大时,需在 钻探平台设置简易沉淀池,将涌水导入沉淀池内沉淀后用于洒水降尘,同时对钻孔进行封孔处理,封孔后对沉淀池进行回填。
(4)平硐涌水:项目4#平硐在丰水期会有平硐涌水产生,产生量较小,约为5.3m3/d,平硐涌水作为本次详查钻探施工用水(4m3/d),剩余部分用于场区洒水降尘。
综上所述,详查期间主要废水为钻探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详查期间总用水量8.0m3/d,施工废水产生量为1.6 m3/d,生活污水产生量3.2m3/d。水量平衡图见图5-2。
、大气污染物
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粉尘、扬尘、施工机械的燃油废气、生活区的饮食油烟。
扬尘污染的产物环节主要有探槽施工开挖、填方扬尘;车辆行驶二次扬尘等,针对以上施工期扬尘产生情况,结合矿山现有主要道路,根据道路积尘情况进行洒水降尘,以减轻二次扬尘污染。同时,在主要施工场地洒水降尘,每天至少2次以上,减少探槽挖方临时堆场的堆放面积,挖方及时压实,防止二次扬尘。
烟气污染的产污环节主要为机械尾气、生活油烟等,排放量较小,可不做处理。
类比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批复的《西藏那曲安多县巴阔尔东林锑矿详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中施工期大气污染源源强,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治理措施,见表5-3。项目调查区域和那曲地区海拔接近,风速相近;均为高原地区,扬尘含水率相近;施工作业及施工机械相同,尘粒粒径相同,因此类比数据能够反应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源源强。
5-3 大气污染源强分析表
废气来源 排放形式 主要污染物 污染物数量 废气治理措施
产生量 排放量
山地工程 无组织排放 TSP 1.3mg/m3 1.3 mg/m3 洒水降尘
挖方临时堆放 无组织排放 TSP 0.8kg/h 0.8 kg/h 洒水降尘
厨房 有组织排放 油烟 0.5 mg/m3 0.5 mg/m3 自然扩散
燃油废气 无组织排放 CO、NOX 0.55 mg/m3 0.55mg/m3 自然扩散
、固体废弃物
详查期间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探槽、钻探平台搭建、平硐掘进产生的弃土石、钻探泥浆、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1)施工弃土石:详查土石方平衡见表5-1。槽探产生挖方量792m3(按松散系数1.2计算),施工结束后全部回填探槽;清理钻井平台产生的土石方(松方,松散系数取1.2)约1036.8m3,钻探结束后全部用于钻探平台地形地貌的恢复;泥浆收集池开挖产生的土石方约86.4m3,施工结束后用于泥浆收集池的回填。施工前各个区域剥离的表土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回铺,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2)钻探泥浆:类比同类详查钻探规模,钻探产生的泥浆约0.8m3/孔,共18孔,总产生量为14.4m3,在收集池内自然风干后覆土掩埋并压实。
(3)坑探弃渣:坑探工程平硐掘进产生弃渣总量为4754m3,坑探工程产生的弃渣运至PD3、PD4、PD5弃渣场进行堆放。
(4)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按0.5kg/人·d计,详查工程区劳动定员以40人计,产生量为20kg/d,本次详查工作期为2个月,生活垃圾总产生量为1.2t,生活垃圾桶集中收集后运往尼玛江热乡生活垃圾收集点。
(5)餐厨垃圾:详查工作期间施工人员食宿会有少量的餐厨垃圾产生,参照全国人员餐厨垃圾产生系数,按0.2kg/人·d计,本项目施工人员40人,餐厨垃圾产生量约为8kg/d,环评要求详查期间对餐厨垃圾设置单独的垃圾桶进行收集,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进行收集处理。
、噪声
(1)勘查噪声
本项目勘查期间噪声主要来自柴油机发电机、钻机等设备,运行时位置固定,属固定声源,该类噪声具有间断排放、源强稳定的特点;根据同类型勘查机械的噪声排放情况,其源强在距离机械1m处约85~95dB(A)。
(2)运输噪声
车辆属于线性移动声源,由于本项勘查工程中,不使用大型运载车辆,仅利用皮卡车等中、小型车辆提供人员进出与生活物质运送,因此,该类噪声源强不大,其源强在距离车辆1m处约80~85dB(A)。
5-4 项目噪声源强分析表
序号 噪声源 噪声源强dB(A)(距声源1m)
1 挖机 85
2 钻机 85~95
3 柴油发电机 90
4 运输车辆 80~85
 
、非污染生态影响
本项目为铅矿详查,在详查期间,槽探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以及地质测量等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如下:
(1)槽探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等占用土地;
(2)槽探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开挖土石方对周围植被产生影响;
(3)槽探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
(4)槽探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对地形地貌及景观产生影响;
(5)地质测量过程中对植被产生影响。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影响源)
污染物名称 处理前产生浓度及
产生量(单位)
排放浓度及
排放量(单位)
大气
污染物
详查施工 施工扬尘 少量,无组织排放 少量,无组织排放
燃油废气 CO、NOx 少量,无组织排放 少量,无组织排放
运输车辆 交通扬尘 少量,无组织排放 少量,无组织排放

污染物
生产废水 钻探废水 1.6m3/d,主要含SS 泥浆收集池收集后回用
生活营地 生活污水 3.2m3/d
CODcr :350mg/L
NH3-N :30mg/L
BOD5 :150mg/L
旱厕收集,定期清掏,外运至附近草地施肥。
固体
废物
表土剥离 表土剥离 195m3 施工结束后回铺于各区域,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槽探工程 探槽挖方 792m3 槽探工程结束后全部用于探槽回填
钻探工程 钻探平台清理 1036.8m3 钻探工程结束后全部用于钻探平台地形恢复
泥浆收集池开挖 86.4m3 钻探工程结束后全部用于泥浆收集池回填
钻探泥浆 14.4m3(0.8m3/孔) 收集池自然风干后覆土压实
坑探工程 平硐掘进弃渣 4754m3 运至PD3、PD4、PD5弃渣场进行堆放。
生活营地 生活垃圾 20 kg/d 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箱,定期清运至尼玛江热乡生活垃圾收集点
餐厨垃圾 8kg/d 设置单独垃圾桶收集,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清运处理
噪 声 勘查工程施工期间噪声源主要是施工机械等固定声源噪声以及施工运输车辆的流动声源噪声,严格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要求控制施工机械噪声,可将施工期噪声影响控制在******水平。
主要生态影响
本次详查需开展槽探、钻探、坑探等山地工程及地质地形测量工程,这些工程的开展会对详查区的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其生态影响主要为占用土地、对植被、******动物的影响、景观影响、水土流失等。
 
 
 
环境影响分析
一、详查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占用土地影响
那不定铅矿详查矿区面积14.90km2,但本次详查工程施工范围不超过2km2区域,本次详查占地主要为槽探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等。本次详查占地影响范围统计见表6-1。
6-1  详查工程直接破坏生态影响范围统计表
工程 占地面积(m2 占地
类型
占地
性质
植被分布 影响
程度
备注
槽探 220 高寒草甸 临时 植被覆盖率约60% 较小 剥离的表土及挖方临时堆存于探槽两侧,结束回填,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钻探 1080 高寒草甸 临时 植被覆盖率约60% 一般 剥离的表土及挖方临时堆存于钻探平台范围内,施工结束后对泥浆收集池及钻孔进行回填,平整处理,回铺表土,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生活营地 244.65
(利旧)
高寒草甸 临时 植被覆盖率约60% 较小 视下一阶段工作需要,决定是否予以保留。如不保留则进行施工迹地清理,表土回铺,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旱厕 4
(利旧)
高寒草甸 临时 植被覆盖率约60% 较小
垃圾
收集池
2.25
(利旧)
高寒草甸 临时 植被覆盖率约60% 较小
3#、4#、5#平硐弃渣场 3895
(利旧)
高寒草甸 ****** 植被覆盖率约40% 一般 视下一阶段工作需要,决定是否予以保留。如不保留则进行施工迹地清理,表土回铺,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合计 5445.9 / / / / /
由上表分析可知,本次详查新增占地面积1300m2,均为临时占地,主要为探槽、钻探工程新增占地。项目所在区域内不属于草场占地范围,占地类型为高寒草甸,植被覆盖率较高,约为60%。
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占地对自然景观等生态要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又以山地工程***为突出。施工碾压、人员活动踩踏地表破坏土壤结构,形成斑块状扩撒,影响景观。
经现场勘查,勘查工作区域海拔较高,本次详查工程占地主要为高寒草甸,植被覆盖率约为60%。工程占地将损害或改变原有地貌不同程度地对原有水土保持造成破坏,降低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
2、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详查工程区海拔在4800m以上,土壤的形成发育历史很短,发育程度弱,土层浅薄,土壤发育差且瘠薄,植被基本为高寒草甸,植被覆盖率约为60%。根据项目所在区域水土流失资料和现场踏勘,结合西藏水土流失******防治资料,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以轻度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为主,冻融侵蚀为辅,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2000t/km2·a。
本项目勘查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暂时的,探槽开挖、钻探施工等作业会对原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质产生扰动、破坏或再塑,使其失去原有固土防冲的能力,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尤其是勘查区在山坡上,遇到暴雨时***有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因此,总的来说,勘查区勘查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水土流失。
    3、对区域土地利用及植被的影响
在勘查区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查将会暂时改变区域原有土地利用情况,使该区域从自然状态转变为受人为干扰状态;但由于勘查工程占地小、规模小、周期短,因此,不会对区域土地利用情况产生太大的影响。
勘查工程区不属于草场占地范围,主要为分布风毛菊、垫状点地梅等植物,勘查过程中探槽开挖、钻探施工、挖方堆放等过程将会破坏和掩埋少量植被,同时改变土地利用现状。预计工程占用土地资源和影响植被面积约3312m2。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植被的破坏,将生态影响程度减至******。
4、对******动物的影响
经现场勘查和资料调查,本项目所在区域距离各居住点较远,基本无牧民放牧活动。勘查区常见******动物主要为山鸡、野兔、旱獭、狐狸等动物,详查区内不涉及************动物的集中分布区和栖息地,对******动物的影响是不明显的。
    5、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A、恢复稳定性分析
    项目对勘查区生物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来自工程占压、扰动原地貌、土地利用的改变和植被破坏,从而使勘查区内的平均生物生产力降低。由于勘查工程规模小、周期短,占用土地面积小,且工程区域植被盖度较小,因此,勘查区内因工程建设和运行造成的生物生产力变化很小,总体上生物生产力仍处于原有水平,对勘查区景观生态体系恢复稳定性的影响很小,是勘查区自然体系可以承受的。
    B、阻抗稳定性变化
    ①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勘查区不占用耕地、林地、高产草场,土地为高山寒漠土,土壤相对较贫瘠,物种多样性不高。另外根据对现场踏勘调查分析,勘查区域内无需保护的******动植物资源存在,因此,勘查区内陆生生物生境基本维持原状,物种数目不存在减少的可能,总体上生物多样性不会降低,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②景观异质性变化分析
    由于勘查区的影响区域面积很小,尽管勘查活动会一定程度地增加人工引进拼块的面积,但拼块变化很小,基本不改变各类拼块总体异质化程度,对勘查区景观生态体系的阻抗稳定性影响极小。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勘查活动不会导致物种丧失,对天然植被、物种影响很小,景观异质化程度总体上改变也很小,人工引进拼块景观类型比例和镶嵌格局的改变对整个生态体系的稳定性不构成显著影响。因此,在采取水土流失防治等生态保护措施后,勘查区生态影响可得到有效减免,景观生态体系的稳定仍将维持现状。
二、详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详查期对水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1、施工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废水主要为钻探泥浆水。该类废水主要含有SS。
钻探泥浆废水:钻探工程用水量约4.0m3/d,废水产生量为1.6m3/d,经泥浆收集池收集后回用,泥浆含水自然蒸发,钻探结束后收集池回填平整,对环境影响较小。
综上,详查施工废水收集后回用,均不外排,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小。
2、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勘查期间施工高峰期人员按40人计,每人生活用水量为0.1m3/d,则施工期总生活用水量约4m3/d,生活废水排放系数取0.8,则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2m3/d,主要含CODCr、NH3-N等污染物质。对施工人员粪便采用旱厕收集,定期清掏,外运至附近草地施肥,洗漱等杂排清水用于泼洒抑尘。不会对当地水环境产生太大影响。
3、对下游居民取用水的影响
拟建项目勘查期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和施工用水,施工用水采用平硐涌水,生活用水取水量为4.0m3/d,取自项目区的季节性溪沟。经调查,季节性河流流向为由南向北,丰水期(5-9月)流量约为1.5m3/s,枯水期基本断流,项目施工及生活过程仅少量取用季节性溪沟溪水,对其流量影响较小。且经调查,项目区域地表水下游的芒热村居民生活取用水来自于村庄设置的农村饮用水源取水点,牲畜饮用水主要来自于村庄芒热村附近的山涧溪水,因此,项目自季节性溪沟取水不会对项目区下游居民及牲畜日常取水、饮水产生影响。勘查过程中,生活用水量较小,在对勘查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执行禁排措施,同时对矿区******工程施工执行生态恢复等环保措施的前提下,不会导致该水系水质明显发生变化;因此,详查工作不会对下游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及牲畜饮水产生大的影响。
三、详查期地下水影响分析
本次详查钻探平台、探槽开挖深度较浅,因此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主要为钻探,可能对地下水产生一定的扰动。
西侧区水系较为发育,距详查工作区***近的地表水体为工作区内的季节性溪沟,向北汇入墨竹玛曲,***终汇入拉萨河,详查区属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
详查所在区域地下水类型有构造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两大类,埋藏较深,一般大于20m。其动态变化与季节、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板岩、砂岩为相对的隔水层。除大气降水外,勘查区内高处有季节性积雪,也给地下水一定的补给。
本次详查钻探******钻深为230m,根据工程布置,钻探分布在海拔5000m以上的山体,而山地工程区内季节性溪沟海拔约4800m,与山地工程布设高程相差200m,因此,钻机可能对地下水有一定扰动,出现地下水涌出的现象。钻孔涌水时,要及时通知水文地质人员的,必要时需停钻封堵,故钻探活动不会对区域地下水的流向、地下水水位的埋深以及地下水水质产生大的影响。
钻探钻进的过程中泥浆以正循环方式将泥浆经钻杆向坑内注入高压泥浆,冲刷坑底,将切削下来的岩粉岩屑迅速带至地面,以保持孔底工作面清洁,提高钻速。坑内循环的泥浆也起到冷却、润滑钻头切削具的作用,减少其磨损,延长钻头寿命。在钻井内泥浆会对周边地下水的水质产生影响,主要污染因子为SS,钻井孔径为59~75mm,对水质影响范围很小。
此外,详查过程中柴油机、储油桶油料泄漏有可能对浅层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四、详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开挖扬尘与运输扬尘
在勘查过程中,扬尘污染主要来源于:钻井平台开挖平整、探槽开挖产生的扬尘、土石方堆放时因风力作用产生的扬尘,以及运输扬尘。
粉尘污染主要决定于开挖量、土石方堆放及风力等因素,其中受风力因素的影响******。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为2.5m/s时,工作区内TSP浓度为其上风向对照点的2~2.5倍,扬尘的影响范围在其下风向可达150m。
由于本次详查工作量相对较小,勘查区地形开阔,废气扩散条件好,工作中排放的少量扬尘对环境空气影响不大。
2、机械燃油尾气
柴油发电机工作期间将排放少量燃油废气,主要污染物为NO2、颗粒物,由于工程耗电量不大且为间歇作业,燃油废气排放量较小;场外运输车辆行驶也将产生NO2、CO、SO2等燃油废气,运输车辆来往频次小,影响有限。调查发现,工程所在地地形开阔,废气扩散条件好,勘查机械及运输车辆燃油排放的少量尾气对环境影响小。
五、详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1、噪声源分析
主要噪声影响来自于钻探施工,主要的产噪声源有钻机、柴油发电机和运输车辆等,噪声源强见工程分析表5-4。
2、预测模式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的技术规定,采用噪声衰减预测模式如下:


LA(r)=LA(r0)-Adiv
Adiv=20lg(r/r0
式中,Leqg—建设项目声源在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dB(A);
      LA(r)—不同距离处的A声级,dB(A);
      LA(r0)—参照点处的A声级,dB(A);
      Adiv—几何发散传播衰减,dB(A)。
3、预测结果及评价
施工期主要噪声源声级值随距离衰减预测结果见表6-3。
表6-3   主要噪声源不同距离处的声级值
产噪声源 不同距离处的声级值[dB(A)]
5m 10m 20m 40m 60m 80m 120m 160m 200m 500m 800m
钻机 90.0 84.0 78.0 72.0 68.4 66.0 62.4 60.0 58.0 50.0 46.0
柴油发电机 90.0 84.0 78.0 72.0 68.4 66.0 62.0 60.0 58.0 50.0 46.0
运输车辆 85.0 79.0 73.0 67.0 63.4 61.0 57.4 55.0 53.0 45.0 41.0
 
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1类标准,昼间噪声限值为55dB,夜间为45dB,根据详查方案,项目夜间不进行施工。施工机械噪声预测结果显示:工作区所有设备同时运行时,施工机械噪声级昼间在距施工地点250m范围内超出标准限值。详查山地工程区距离施工营地500m以上,距山地工程区***近居民点为东北面2.8km处的芒热村居民点,因此工作区噪声影响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目标分布;工程噪声主要对施工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后可减轻对施工人员的影响。详查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随着施工结束而结束,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六、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工程施工影响分析
(1)开挖土石方影响分析
本次详查期间,槽探、钻探、坑探工程等将产生一定量的临时土石,这一部分土石若处置不当,将给周围环境带来较大影响。
表土剥离:本项目工作区进行表土剥离量共195m3,在施工结束后回铺于各工作区域,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探槽:本项目槽探工程挖方量为792m3,工程结束后及时回填至探槽内,无******弃方产生。
钻探:清理钻探平台产生的土石方约1036.8m3,钻井施工结束后用于钻井平台的平整、地形恢复,泥浆收集池开挖产生土石方约96.4m3,钻井施工结束后全部用于对泥浆收集池的回填。
坑探:坑探工程平硐掘进产生弃渣总量为4754m3,坑探工程产生的弃渣运至PD3、PD4、PD5弃渣场进行堆放。
对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占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破坏植被,影响景观及滑坡等;在大风季节或雨季情况会造成区域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的污染。鉴于这些因素,要求对探槽开挖的临时弃土石进行及时回填处置。因此,只要进行妥善处置,本工程施工产生的土石方不会对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2)钻探泥浆影响分析
根据钻孔所处地层特性,本项目工程进行的钻探产生泥浆主要含清水、岩粉、岩屑、微量的添加剂(主要为重晶石粉,主要成分为硫酸钡)等。根据调查阶段钻探施工情况及建设单位多年实践经验,单个钻孔产生的废弃泥浆水约1.6m3,风干后的干泥量为0.8m3,总干泥量为16.8m3,干泥为一般性固体废物。设计在每个钻探前,依地形条件,预先在各钻孔附近设置泥浆收集池;钻探期间,各孔涌出泥浆分别导至池内收集回用。环评认为,在严格按照设计环保措施情况下,泥浆得到集中收集,合理处置,不外排,施工结束后泥浆经自然风干用于回填泥浆收集池。对外环境影响小。工程区域蒸发强烈,为减少钻探期间泥浆水分损失,降低新水补充量,施工单位可对泥浆收集池采取“铺设塑料膜+篷布”的防渗、防漏措施。
2、生活垃圾影响分析
详查期有施工人员的少量生活垃圾产生,经分析计算,施工人员为40人,生活垃圾产生量以0.5kg/人·d计,生活垃圾量约为20kg/d,详查野外工作期2个月,生活垃圾总产生量约1.2t,产生量很小,在施工营地设置垃圾收集箱集中收集后运往尼玛江热乡生活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对环境影响较小。
3、餐厨垃圾影响分析
详查期间施工人员食宿会有少量餐厨垃圾产生,经分析计算,餐厨垃圾产生量约为8kg/d,环评要求施工单位设置单独的餐厨垃圾收集桶进行收集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七、景观影响分析
1、山地工程景观影响分析
工程期间的作业开挖与人员活动等,难免打破当地原有的静谧,各山地工程期间,由于地表开挖,短期内将形成点状斑块,对局部区域景观造成影响。鉴于设置的槽探、钻探、坑探等山地工程,主要位于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的区域,导致的景观影响相对较小。按照设计,各槽探、钻探场地在刻样、编录后,均将开挖土石方及时回填,人工平整、拍实后,原勘查痕迹淡化,与周围地形、地貌接近,该类影响将进一步得到减缓。
2、临时建筑景观影响分析
在范围较小的景观区域,临时建筑可能对其产生遮掩或视觉上的不协调。
方便钻探施工,在每个钻探平台各设一个临时帐篷,临时帐篷占地计入钻探平台占地中;钻探施工结束后即对帐篷进行拆除,清理钻探平台,对景观环境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勘查活动产生的景观影响比较明显,但勘查区不涉及到景观名胜区,也不在主要交通干道的可视范围内,因此勘查活动对区域景观效果影响不显著。
八、地质影响分析
本项目山地工程以槽探、钻探、坑探为主,槽探开挖深度不大(2.0m左右),加之详查区内无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探槽施工诱发坍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环境可能性较小;坑探工程在钻(掘)进中至风化基岩即取样、编录,周边岩体的稳定性受工程影响不大。由于单体工程规模不大,开挖面不会对地貌景观造成严重影响,引发局部区域崩塌等地质灾害可能不大。
综上分析,勘查工作对区域地质环境影响不大。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名称
防治措施 预期治理效果




施工机械
运输车辆
机械废气
汽车尾气
选用排放达标机械,加强维修 详查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扩散条件好,不会对该区域形成大气污染
车辆运行、工程施工等 扬尘 挖方及时回填;堆土表面拍实、大风天气采取必要的遮盖;车辆运输期间减速行驶。
生活营地 饮食油烟 自然扩散




钻探平台 钻探废水 设置泥浆收集池,收集后回用,泥浆含水自然蒸发 不外排
生活营地 生活污水 设置防渗旱厕,粪便利用防渗旱厕收集,定期清掏,外运至附近草地施肥。洗漱等污水泼洒抑尘 生活污水清、污全部得到处置,不外排



槽探 土石方 施工结束后挖方全部回填压实 不产生弃土石方
钻探平台 泥浆 在收集池自然风干后覆土掩埋压实处理 不产生水土流失、地表水及大气环境影响
坑探 土石方 运至PD3、PD4、PD5弃渣场进行堆放。 集中处置,无乱堆乱放现象
生活营地 生活垃圾 设置垃圾收集箱,垃圾集中收集后袋装运往尼玛江热乡垃圾收集点 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未破坏景观
餐厨垃圾 设置单独垃圾桶收集,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餐厨垃圾得到有效收集

施工机械 机械噪声 选择低噪设备或是自带消音设施的设备,注意对设备的保养维护,使之保持******工作状态, 噪音对区域声学环境质量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运输车辆 运输噪声 车辆运输时限速、限鸣
一、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措施
1、勘查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措施
①尽可能选择低洼平缓地带布设施工,确保场地坡脚稳定,必要时加强挡护,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弃土石及时平整压实,防止水土流失;尽可能集中布置,防止到处散落,影响生态景观。
②勘查区内的水系比较发达,由于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中含有氨氮、磷、COD污染物,其进入水体可造成水体污染,对地表水的污染不容忽视,生活垃圾池及旱厕应远离水系,项目生活垃圾池及旱厕设置在距离季节性溪沟较远的地方(约100m),勘查期间生活垃圾产生量少,集中收集袋装处理清运后不会对勘查区生态环境造成太大影响,也不会对区域地表水造成污染。
③合理进行工程布置,精心组织施工管理,严格将基础建设、钻探控制在以钻孔为中心,半径4m的占地范围内,槽探活动控制在槽探两侧2m范围内。在工程开挖过程中,尽量减少和有效控制对施工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④由于项目区生态环境脆弱,工程施工应尽量避开植被覆盖区域。
⑤勘查活动期间严格按照要求布设临时占地,不得随意扩大施工临时占地的范围,加强管理,严格限定车辆行驶路线,不得随意下道行驶,碾压植被。
⑥对项目施工人员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明确环境保护要求。禁止任意践踏、破坏植被行为和一切滥砍滥伐滥采,严禁捕猎******动物。
9-1  生态恢复措施一览表
工程组成 占地面积 占地类型 恢复措施 恢复效果
槽探 220m2 高寒草甸 探槽开挖的临时土石方及剥离的表土置于探槽两侧,施工结束后及时回填探槽,表土回铺,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土石方全部回填,探槽施工区恢复原地形地貌,表土回铺,进行生态恢复
钻探 1080m2 高寒草甸 钻探结束后,拆除钻井井架、平整钻井平台等迹地清理,回铺预先剥离的表土,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平台迹地清理******,恢
复原地形地貌,回铺表
土,进行生态恢复
生活营地 244.5m2 高寒草甸 视下一步工作需要决定是否予以保留,若下阶段工作有需要,则保留;若不能满足下阶段工作需要,则将其拆除,并对迹地进行清理,回铺表土,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设施拆除,迹地清理******,恢复原地形地貌,回铺表土,进行生态恢复
旱厕 4.0m2 高寒草甸
垃圾收集池 2.25m2 高寒草甸
3#、4#、5#平硐弃渣场 3895m2 高寒草甸 视下一步工作需要决定是否予以保留,若下阶段工作有需要,则保留;若不能满足下阶段工作需要,则对迹地进行清理,回铺表土,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迹地进行清理,回铺表土,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2、探槽、钻探、坑探工作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探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本次探槽剥离表土33m3,开挖土方792m3,临时堆置于探槽两侧,对土石方进行压实处理,堆放周围可采用碎石等堆砌进行挡护,在堆放两侧修建简易排水边沟,以减少水土流失的产生;
②施工结束后及时将开挖的土石方全部回填探槽、压实,恢复探槽施工区域原有地形地貌,回铺预先剥离的表土,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2)钻探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本次详查设计18孔钻井,每个钻井平台占地60m3,施工结束后对钻机平台进行迹地清理,泥浆自然风干后覆土掩埋,泥浆池填埋平整,恢复原有地形地貌,剥离的表土进行回铺,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②钻探结束后,拆除钻井井架、平整钻井平台等迹地清理。
(3)坑探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各平硐弃渣场在以往勘查阶段进行了挡墙的修建,3#弃渣场挡墙为浆砌石+干砌石挡墙,挡墙中间******处约2.2m,两端******处约0.5m,长度约120m;4#弃渣场挡墙为浆砌石+干砌石挡墙,中间******处约2.0m,******处约1m,长度约180m;5#、挡墙为干砌石挡墙,高度约0.8m,长度约120m。项目施工结束后,根据本阶段工作成果及后续勘查需求,若各平硐仍需继续保留,则对施工区域进行迹地清理,平硐口进行安全挡护;若无需保留,则对平硐进行封硐处理,各弃渣场回铺表土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4)表土剥离、堆存及养护措施
施工前对钻探平台及探槽施工区域进行表土剥离,表土剥离厚度为15cm,剥离的表土在钻探平台及探槽两侧植被******区域进行堆存,堆存高度不超过1m,对表土进行篷布遮盖,表土堆存区域周边修建排水边沟。表土需定期进行洒水养护,洒水频率为一天两次。
3施工道路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利用已有道路,不得新修施工道路,不拓宽现有道路。
②加强对地勘人员的环保教育,行驶车辆不得随意下道行驶。
③定期检查道路路况,及时对损坏路段进行修整,利用路边散落的岩屑填平路面低凹处,******路面平整,不出现坑洼不平的现象。
④施工道路视下一阶段工作情况决定是否保留,若不需保留,则应对施工道路回填土方,回铺表土,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4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以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为主,对挖方堆进行迹地平整压实,进行土地整治,******防治重力侵蚀和面蚀,其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如下:
(1)施工管理
严格限定施工范围,钻探控制在以钻孔为中心,半径4m的占地范围内,槽探活动控制在槽探两侧2m范围内,坑探掘进土石方及时清运至各弃渣场处,同时避免雨天进行施工活动,以减小因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范围和水土流失量。
(2)挖方覆盖
对钻井平台的挖方进行平整夯实,勘查区岩石裸露,沿屑、冰啧砾石满布,探槽挖方临时堆放时,坡脚可***近捡取片石垒砌进行挡护,防止挖方顺山坡滑落。
(3)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主要是对挖方堆砌坡面上的陡危边坡进行削坡减载处理,处理后的面坡比不大于1:1.5;同时对渣土堆顶部进行平整压实,要求经过土地整治后的的堆体稳定,地表平缓紧实。
5详查结束后的环境恢复和治理措施
(1)详查工作结束后,对探槽、钻孔处堆放的土方进行回填处理,迹地恢复平整,回铺预先剥离的表土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2)项目施工结束后,根据本阶段工作成果及后续勘查需求,若各平硐仍需继续保留,则对施工区域进行迹地清理,平硐口进行安全挡护;若无需保留,则对平硐进行封硐处理,各弃渣场回铺表土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3)对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将旱厕内的生活污水清运至附近草地进行施工,清空的旱厕进行回填,回铺剥离的表土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4)巡视调查整个详查区域,查看区域内施工迹地的生态恢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处理,不留遗留问题。
(5)结合详查期内的环保经验,注重下一步开采工作设计的环保优化,明确提出下阶段工作的环境保护要求和工作******,经上报环保主管部门审批后,作为项目环境管理的依据。
(6)根据环评要求,将人为活动限制在***小范围内,不因地质工作深化而显著增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7)生活营地视下一步工作需要决定是否予以保留,若下阶段工作有需要,则保留;若不能满足下阶段工作需要,则将其拆除,并对迹地进行清理,回铺表土,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8)施工单位应在生态环保措施执行后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对恢复效果不好的区域进行补充恢复工作。
二、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1)18个钻探平台各设一个泥浆收集池,单个规格为2m×2m×1m,采用塑料膜+篷布防渗,钻探废水经泥浆池收集后回用;泥浆含水自然风干,剩余干泥待施工结束后用于泥浆池平整填埋,钻探废水不排入勘查区地表水系。
钻探泥浆含水率一般在60%左右,单个泥浆池产生的泥浆量约为1.6m3,含水量约为0.96m3。详查区海拔高,风力大,气候相对较干燥,自然风干条件较好,根据施工人员经验,一般在3~5天时间内泥浆含水量降至10%左右,即可进行泥浆池的回填平整工作。
(2)对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粪便,在施工营地建设防渗旱厕收集,定期清掏,外运至附近草地施肥。旱厕规格为2m×2m×1.0m,洗漱等清水用于降尘洒水,生活污水不直接排放。
三、地下水影响减缓措施
①钻探废水设置泥浆收集池进行处理回用。泥浆收集池设置在每个钻孔附近,规格为2 m×2m×1m,底部和四周采取塑料膜+篷布防渗。钻探过程中将钻探废水引入泥浆收集池,收集后回用;泥浆自然风干,钻探结束后回填泥浆池,钻探废水得到合理处置,不会从地表下渗,对区域地下水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②施工过程中定期检查柴油机、发电机及钻孔机等设备,防止燃料及机油发生泄漏,避免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③对储油桶存放地下垫面进行硬化处理,并铺垫篷布;同时加强对储油桶的检漏,及时发现油桶破损,当发现油桶有破损时及时修补、更换油桶,防止储油桶油料泄漏下渗,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④4#平硐丰水期产生的涌水引至沉淀池进行处理后,部分用作钻探工程的施工用水,剩余部分用于场地洒水降尘。沉淀池进行防渗处理。
四、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中应选择排气污染物稳定且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使之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加强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避免汽、柴油的泄露,******进、排气系统畅通,并使用******燃料,减少废气排放。
(2)对于场地平整、开挖回填、探槽、钻探、坑探工程中产生的扬尘,采取定时进行地面清理、经常洒水降尘措施,以保持干净整洁的施工环境,洒水频率为2小时一次。
(3)日常生活采用清洁燃料,减少日常生活中废气的排放。
(4)探槽、钻井平台开挖的土石方***近堆放于探槽、钻井平台附近植被稀疏处,堆高不得超过1.5m,采取编织网遮盖措施,在取样结束后,应立即对挖方进行回填。
(5)车辆在村庄行驶时,限速行驶。
五、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合理安排高噪工序施工时间,通过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2)选择低噪设备或是自带消音设施的设备,注意对设备的保养维护,使之保持******工作状态,以减轻噪声对声学环境的影响。
(3)对高噪声作业人员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带耳塞,头盔等,有效减小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4)车辆在村庄行驶时,限速行驶,夜间行驶尽量不鸣笛。
六、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1)探槽开挖:该部分工程施工产生挖方量约792m3,在探槽两侧临时堆放,探槽施工结束后,及时将探槽开挖土石方回填,对松散的回填土方进行压实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并进行施工区域迹地清理。
(2)钻探工程:钻探施工将产生少量的泥浆,泥浆为1.6m3(风干后0.8m3),产生量较少,可在工程结束后在泥浆池中风干后***地填埋;施工结束后对钻探平台进行清理平整,恢复原有地形地貌。
(3)坑探工程:坑探工程平硐掘进产生弃渣总量为4754m3,坑探工程产生的弃渣运至PD3、PD4、PD5弃渣场进行堆放。
(4) 表土:探槽、钻探工程剥离的表土在各施工区域***近堆放,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回铺,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5)生活垃圾在施工区域及生活营地设置垃圾收集箱定点收集,并安排专人对生活营地及详查区进行清理、收集,定期清运至尼玛江热乡生活垃圾收集点处置。经调查,尼玛江热乡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由乡村环卫人员定期清理至墨竹工卡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因此,本项目依托尼玛江热乡生活垃圾收集点处置生活垃圾可行。
(6)餐厨垃圾设置单独的垃圾桶进行收集,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清运处理。
七、地质环境减缓措施
详查区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不高,矿区内各类岩组的自然边坡大部分较稳定,但少数的自然边坡已存在不稳定因素。如果详查工作实施山地工程如探槽、钻探,弃土石不合理堆放,使原来固定的地层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加之降雨等外界动力的驱使,可能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针对详查工作的特点,为切实保护工作区生态环境,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特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对于探槽,槽壁两侧坡度******在安全角范围内,防止槽壁崩塌。同时加强雨季槽壁两侧检查工作,发生有裂缝、掉块等征兆,停止工作,以防安全事故发生。
(2)对于详查区已建道路两侧斜坡坡度角尽可能放缓,******在安全角范围内,过陡、过破碎地带采取必要的挡墙支护,防治崩塌灾害发生而危及运输安全。
(3)对于坑探工程涉及平硐,在掘进过程中要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支护设施的修建,防止崩塌等事故产生。
详查期环境保护组织管理
1、企业应科学制定详查计划,合理规划,在空间尺度上尽量减小工程影响范围,时间尺度上缩短工程影响时间。
2、由于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以及区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缓慢等原因,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环保对策。严格界定和控制生产、生活活动影响范围,切实确保工程影响范围不超过作业带两侧10m 的范围。
3、对生活营地、机械及物料停放场地的布设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布局,不得占用植被覆盖率相对高的区域,避开存在水土流失隐患的区域。
4、生活营地等临时工程应在划定临时用地范围、明确用地数量的基础上备案,以此作为环境管理的依据,不得随意扩大。如需要扩大用地范围或行开辟场地时,应履行变更设计程序。
5、加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开采人员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管理(具体包括制作环保公益宣传牌、制定勘查区施工环保制度、编制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宣传手册等)。同时,企业应要求工作人员和机械不得在工程区外随意活动和行驶,禁止猎杀高原******动物,保护高原植被和生态类型。
6、探矿权人应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中提出的要求,对详查区进行环境恢复和治理,并进行相关验收工作。未按规定进行环境恢复治理或恢复治理验收不合格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吊销其证照。
7、探矿权人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和审批意见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严格控制勘查活动范围,规范勘查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勘查区域的生态环境。
8、探矿权人和勘查单位要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尊重当地民俗,并与当地政府积极协调配合,加强周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保护。
、环保投资估算
环保投资25.5万元,占详查总投资1329.92万元的1.92%,环保投资基本合理,环保投资估算见下表:
9-2  详查环保投资估算一览表
 
项目 内容 投资(万元) 备注
废气治理 定期洒水降尘 1.5  
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减少废气排放 1.0  
废水治理 设置钻探泥浆收集池18个,单个规格为2m×2m×1m,采用塑料膜+篷布防渗 8.0  
固体废物处置 生活垃圾定期清运至尼玛江热乡垃圾收集点 1.0  
餐厨垃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清运处理 0.5  
生态治理 对探槽、钻孔区域进行迹地清理平整,回铺表土并撒播草籽进行生态恢复 12.0  
环境管理 对作业人员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0  
严格安全操作,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0.5  
合计   25.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工程概况
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那不定铅矿详查探矿权属西藏宁玛矿业有限公司所有,探矿权证号为T54120090302026968,探矿权有效期2017年1月17日至2019年1月17日。勘查区位于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地理坐标:东经91°58′00″~92°02′00″;北纬29°49′00″~29°51′00″,详查面积14.90km2。详查总投资1329.92万元。本次详查的主要内容为:开展①1/10000地质草测14.90km2,②1/2000地形地质测量5.0km2,③1/10000物探测量5.0km2,④1/10000水工环地质调查14.90km2,⑤槽探:3000m3,共3条,⑥钻探:3100m,共21孔,以及各类样品采集与分析。
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次详查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允许类项目,项目符合产业政策。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详查区位于4800m以上的高山寒带,,区域主要土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由于地表水系发达,植被生长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约为60%。评价区的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比较简单,植物物种组成较为单一,植被覆盖率呈现从谷地到山峦不断降低的趋势,异质化程度不高,受地理、气候条件限制,组分生长缓慢,区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较低,稳定性较差。******动物主要为山鸡、野兔、旱獭、狐狸等动物,生物多样性不丰富,详查区所在地并未发现*********************保护动物。评价区域范围内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文化遗产等特殊保护目标。
总的来说,勘查区的生态环境受外部影响较小,且较为脆弱,在详查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原有植被的保护,******限度地减少植被破坏,并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项目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
4、声环境环境质量现状
项目区域无大的噪声污染源,其声环境质量现状处于自然背景值水平,区域声学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
详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地表水
详查工作产生废水均不外排;施工生活区应兴建临时防渗旱厕,清污水泼洒抑尘,粪便可用旱厕收集不外排;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2、环境空气
勘查期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槽探、钻探、坑探等施工产生施工扬尘,勘查设备、材料运输过程产生交通扬尘,以及各种燃油机械运行产生废(尾)气等对局部大气环境的污染影响。由于施工区处于山区地带,受山谷风的影响,废气排放的扩散条件较好。因此,在采取相关措施后对环境影响较小。
3、声学环境
详查作业噪声源距离敏感点较远,因此不会对区域居民造成噪声环境影响。
4、生态环境
详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占压土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影响景观,在采取相关措施后这些影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5、固体废物
详查工程固体废物来源主要有探槽开挖、钻探平台清理、平硐掘进产生的土石方和勘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槽探、钻孔工程土石方及时回填,平硐掘进产生的土石方及时清运至弃渣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清运处置,餐厨垃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清运处理。各类固体废弃妥善处置后对环境影响较小。
、环境保护措施结论
1、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废水设置泥浆池,生活污水设置防渗旱厕收集,并定期清掏,外运至附近草地施肥。清洗水泼洒抑尘,项目产生的污水不外排。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探槽开挖采取轻挖轻放减少扬尘,定期洒水抑尘,对施工人员采取卫生防护措施。
3、声环境保护措施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加强施工组织管理,选择低噪声或自带消音设施的设备,加强劳动人员防护。
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槽探、钻孔工程土石方及时回填、平整,平硐掘进产生的土石方及时清运至弃渣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袋装运往尼玛江热乡生活垃圾收集点处置,餐厨垃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清运处置。
、公众参与结论
本项目公众反应较好,建设项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 评价结论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采取的废水、废气、噪声、废渣治理措施及生态保护措施经济技术可行,措施有效。工程施工和投入使用将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可通过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予以消除或缓解。
评价认为,在确保各项污染治理措施“三同时”和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建议
1、强化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环境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到现场检查环保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
2、协调好地方关系,解决当地***业问题,造福一方百姓,建议在详查期选用当地民工;
3、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应******足够的环保资金,并与环境管理机构密切配合,自觉接受监督,认真落实工程的环保措施,将不利环境影响减至******。
 
 
 
 
 
 
 
 
 
 
 
 
 
 
 
 
 
 
 
 附件

附图

附表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